||
海边散步,在沙滩上经常看见一些绿色的海藻碎片。在海边礁石上,也能看见这种海藻大片大片的生长。记得有一次,曾采摘一些新鲜海藻带回家煲汤,感觉口感不是太好,味道也一般般。这种海藻就是大名鼎鼎的石莼藻,属于绿藻门、石莼目、石莼科、石莼属藻类。亦称海白菜、海菠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属于沿海地区常见海藻。石莼藻是一味非常传统的海藻类中药材,早在唐代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中就有收录,后世医药学家也多有论述。石莼藻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疗功效,是一种 “药食两用”海洋藻类。
石 莼
拼音注音:Shí Chún
别名:石被(《连江县志》),纸菜(《广东新语》),海莴苣(《中国植物图鉴》),海白菜(《中药志》)。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冬、春二季采收。
生境分布:产广东、福建等地。
原形态:
①石莼,又名:菜石莼。藻体黄绿色,长10~30厘米,可达40厘米。体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或呈广宽的叶片状。体厚在45微米上下。生长在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分布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黄渤海沿岸稀少。
②孔石莼:藻体深绿色,呈椭圆形、卵形、披针形或圆形叶片状,扁平如纸,厚约70微米,近基部厚约130~180微米,长径自10厘米~1米,边缘略有皱或稍呈波状。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基部有盘状固着器,其附近有同心圈的皱纹,无柄或不明显。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地沿海,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
性状: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化学成分:① 石莼藻干品含水分11.51%,灰分51.11%(二氧化硅、钙、镁、钠、氯等),氮0.58%,蛋白质3.61%,粗纤维6.89%,氯化钠10.55%。亦含有酸性多糖和糖醛酸、廿二碳五烯酸、28-异岩藻甾醇、环木菠萝烯醇,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和二甲基-β-丙酸噻亭,等。
② 孔石莼藻含蛋白质16.03%,脂肪0.23%,戊聚糖12.27%和可溶性非氮物质64.49%;灰分21.67%(中有钠4.9%、钾2.9%、硅1.7%、磷0.6%、铝0.8%、铁1.6%、钙1.8%、镁22.1%、硫17.8%)。又含氨基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以及十四酸、十六酸、亚麻酸等脂肪酸,丙烯酸、葛缕醛、糠醛、苯甲醛、丙醛、柠檬醛、茴香醛、香荚兰醛、异香荚兰醛、桂皮醛、香茅醛、异松油烯、α-蒎烯、柠檬烯、黄樟醚、对聚伞花素、桉叶素、丁香油酚、芳樟醇、α-松油醇、生物素和维生素B12,等。
性味:《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②《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摘自《中药大辞典》
相关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