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机系统的演化

已有 1389 次阅读 2021-12-27 00:01 |个人分类:202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机问题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环境问题,实际上自主适应、主动学习、有效协同常常是指智能体在环境中的适宜表现、事实价值的综合平衡和动态合理规划,也就是通过各种环境的变化做出恰当地反应,所以这时的人机问题就变成了(智能)机与环境的匹配问题了。


此时,特定环境下,比如某个场景中,如果(智能)机能够处理规则性程序工作,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智能;如果(智能)机能够解决规则+统计概率性程序问题,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如果(智能)机除此之外还能够完成开放环境下跨场景不确定性的组合变化任务,我们应该就其应变的程度大小称之为相应程度的智能存在。而这种智能应该在理工领域与人文领域的边缘结合部,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过程,一个是头,一个是手,一个是心,一个是身。


IMG_20211224_164127.jpg


从交互空间上看,人机系统演化的目的体现为一定的态势点集合(暂态不会产生势,但会影响势),代表演化过程的终极状态,即目的态,具有如下特征:


(1)终极性,处于非目的态的人机系统“不安于现状”,力求离之远去,处于目的态的人机系统则“安于现状”,自身不再愿意或无力改变这种状态(也可以叫做惰性或锚定);


(2)稳定性,目的态是人机系统自身质的规定性的体现,这种规定性只有在稳定状态中才能确立起来并得到保持,不稳定状态不可能成为目的态;


(3)吸引性,吸引性是目的性的根本要素,没有吸引力的状态不能成为人机系统演化所追求的目标。只要系统尚未到达目的态,现实状态与目的态之间必定存在非0的吸引力,牵引着人机系统向目的态运动。交互空间中满足以上3个条件的态势点集合A(可能包含1个点、有限个点或无限个点),被称为动力学系统的吸引子。吸引子只能是定态,而且必须是稳定态。



一般地,人机环境系统越复杂,吸引子(如果存在的话)结构就越复杂。那么,如何刻画或度量吸引子的复杂性,这是研究吸引子的重要内容。凡存在吸引子的系统,均为有目的的系统。从暂态向渐近稳定定态的运动过程,就是系统寻找目的的过程。所谓目的,就是在给定的环境中,人机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点或环上才能罢休。


​在动力学里,就平面内的结构稳定系统——典型系统——而言,吸引子不外是:1.单个点2.稳定极限环。也可解释为:长期运动不外是:1.静止在定态2.周期性地重复某种运动系列。在非混沌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是“一般吸引子”,而在混沌体系中,第二种情况则被称为:“奇怪吸引子”,它本身是相对稳定的,收敛的,但不是静止的。奇怪吸引子是稳定的、具分形结构的吸引子。保守系统由于相体积永远不变,所以不存在吸引子,而耗散系统则不然,相体积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收缩,各种各样的运动在演化中逐渐衰亡,最后只剩下少数自由度决定的长时间行为,即:耗散系统的运动最终趋向维数比原始相空间低的极限集合,这个极限集合就是吸引子一个系统可能没有吸引子,也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吸引子。不同吸引子可能属于同一类型,也可能属于不同类型。原则上讲,几类吸引子的各种组合都可能出现。例如,同时存在几个结点,或同时存在不动点和极限环,或同时存在不动点、极限环、奇怪吸引子,或同时有几个奇怪吸引子,等等。



​战后,我对原子弹忧心忡忡,既不知未来会怎样,也更不敢肯定人类一定会延存。自然地,一个问题会这样被提出:科学是不是包含着邪恶的成分?


在一次去夏威夷的路途中,我学会了一种方法来表达上述问题——一个佛祠的主持向游客们谈及佛学,最后他说他的临别赠言将使游客们永不忘却(我是真的从未忘却)。这赠言是佛经中的一句箴语:“每个人都掌握着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也同样能打开地狱之门。”如此说来,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分辨一扇门是通向天堂还是地狱,那么手中的钥匙可是个危险的玩艺儿。可是这钥匙又确实有它的价值——没有它,我们无法开启天堂之门;没有它,我们即使明辨了天堂与地狱,也还是束手无策。这样推论下来,尽管科学知识可能被误用以导致灾难,它的这种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本身是一种价值。


—理查德•费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318271.html

上一篇:人的计算与机器的计算
下一篇:人机的未来关键在于发现新的逻辑体系
收藏 IP: 124.64.121.*| 热度|

1 李剑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