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的计算与机器的计算

已有 2388 次阅读 2021-12-25 10:59 |个人分类:202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实际上讲的是交互关系的有限与无限。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常常是先名(打标)后道(计算),对于智能而言,往往是先道(筹划算计)后名(定义概念)。

东方的辩证思维或许就是随机应变,西方的逻辑思维或许就是步步为营。《易经》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思维的精华,辩证思维或变化关系或者相对范畴是其核心。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形象思维、想象力或直觉悟性,以事物多角度事实分析和全局价值系统设计见长。而西方文化和思维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或者绝对思维,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孤立性、准确性和确定性,它强调形式化和形而上学的方法,以结构化数量分析、基于公理的逻辑推理和应用系统分析描述见长,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贝叶斯的本质是结果随着输入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自底向上bottom-up的常道,锚定论的核心是输出很难为输入所干扰,是一种自上而下top-down的常道,实践中贝叶斯与锚定论的混杂可谓之非常道。比如归纳论认为:相似的原因,在相似的条件下,将永远产生相似的结果,而客观事实证明:相似的原因,在相似的条件下,不一定会产生相似的结果,其中既有锚定论的牵引,也有贝叶斯的扰动。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最简单的算计,这些已知与未知既包含形式化符号系统也包含非形式化非符号系统,这里的双向计算既包括机器的计算也包括人的计算。

交互”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存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正是有了万事万物的交互才产生了许许多多事实与价值的属性、关系,数学一直试图用数、形这两种抽象符号反映出这些事物交互所产生的属性和关系,时至今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并且在可见的未来会继续尝试下去,直到取代她的那个事物出现,就像科学取代宗教一样,人机问题为这个新生事物准备了临产盆,也为亲爱的路人们准备了一盏灯,她会伴随人类一直走下去。另外,无论自主系统还是协同工作都离不开学习,这里的学习涉及的是两种机制,即人类学习+机器的学习,对于两者的机理目前都还远远没有搞清楚,对于两者的混合学习机制更是初步的初步。

许多朋友大都不自觉地使用还原思想去处理系统问题。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不止是技术问题,还必然涉及到许多非技术问题。把AI看成是一个技术问题的人,就不是智能。人机混合智能系统终究不仅是一个数学物理问题,但大家却不自觉地都把它当成了一个数学物理问题去解决,这也就是它仍处在研究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定位错误。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数学物理系统,而人机混合智能则往往不是如此,而是一个非完备数学物理系统(主被动态势感知也是如此,它们与人的主观性也有密切关系,却常常被人有选择性的忽略掉了)。现在很多人却把人机环境系统问题当成了计算问题,忽视了更重要的算计问题。未来的人机环境混合智能系统应该是生物数学物理社会复杂系统。

IMG_20211224_174728-3.jpg

世界或许是由标量与矢量混杂而成的不规范矩阵,溯因推理既人工智能的盲点,更是人类认知的盲点。数据驱动的AI作为一种智能模型,其本质是有缺陷的(忒死板);知识驱动的AI作为一种智能模型,其本质也是有缺陷的(太灵活)。数据+知识驱动的AI作为一种智能模型,其本质不是有缺陷,而是有大缺陷的:归纳、演绎、因果、自然齐一性等里面充满了各种视而不见和鼠目寸光。如:“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这个归纳是有问题的,也许有一天,太阳也会不存在了……。数据是事实,知识是半事实,价值是非事实。计算处理事实,算计判定价值,计算计解决事实+知识+价值。

逻辑推理容易利用规则知识,机器学习容易利用数据事实,举一反三容易利用价值判断,触类旁通容易利用责任规范,从人类决策来看,通常需要结合知识、事实、价值、责任以解决问题。研究一个能够融合机器学习、逻辑推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使其协同工作的统一框架,被视为人机智能的顶级挑战。人机之间讲协同,人机环境系统讲协调,深度态势感知讲配合,计算计讲衔接,衔接的往往不是点对点,而是区间对区间。

伪命题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所谓不真实,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其二是不符合一般事理和科学道理。 另一种解释是指没有意义的命题,无法断定其真假,既不是先天的分析命题,也不是可以通过经验判断的综合命题。对当前的智能基础理论而言,人机交互中的“互”可能是一个伪命题,互信任、互学习、互理解、互处理、互决策……这些“互”基本上都是人类单向的,目前的机器还做不到人类的信任、学习、理解、处理、决策,很难实现双向对等的“互”。

只要一个智能体还没有真正实现价值的自主,那么程序事实所提供的自主,对ta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价值又常常是隐藏在事实之下很深的东西。计算是共性事实使然,算计是个性价值应然,所以哪怕是从单纯“计算”的角度出发,也不难发现人与机器是异质的。即便都叫“计算”,人的与机器的也是不同的:一个是绘画式计算,一个是照相式计算。

小孩子初始下象棋时往往会犯一个常见的错误——忘记了对方也会采取行动。但对于博弈系统而言,从知彼知己开始,人们在采取对策的时候常常就把对方的行为也计算在内,实现算彼算己,双向计算是人类最简单的算计形式,而且,这种双向计算不仅仅是一般归纳、演绎具象的混合嵌套,还有种因摘果、生因长果的主观设计,更有一心二意、双手互搏的变体临商,某种意义上说,与机器的计算不同,人类的计算里面时时刻刻处处闪烁着可计算性与可判定性平衡问题,进而可以运用“算计”在模糊、矛盾、悖论、冲突、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态势感知的优化与简化的精确性计算。

有学者认为:“意识不是语言或者计算,而是一种语言或者一种计算或者一种函数。意识是定义为一种形式语言,或者说定义为是一种形式函数。或者说定义成一个谓词。或者说定义为一个集合。”,从中不难看出,该学者应该是一位有独立思考的理工科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许,意识更像一个超越了语言、函数、谓词、集合、范畴、计算的“算计”系统,不是用知去识、不是用见去识、不是用标去识,而是用辩去识、是用意去识、是用胆去识,……

对于机器计算而言,“1+1=2”是一个结果,过程是人类设计好的程序代码,而对于人的计算而言,“1+1=2”不仅是一个结果与设计好的程序代码,还隐含着“1”、“+”、“=”等范畴的抽象定义、约定规范、内涵外延、衍生变化等等,尤其是对于主观的“1”是如何转化为客观的“1”的、事物之间事实性与价值性关系为什么用“+”而不是用“*”、等值与等价是如何界定的等潜在问题的存在依然没有清晰的解释。

皮亚杰认知心理学讲四个阶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或许您稍微留神一下就会发现这四个阶段可以分的更细,如事实性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价值性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责任性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期望性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非期望性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联想起算计(盘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细分呢:事实性的算计,价值性的算计,责任性的算计,期望性的算计,非期望性的算计……

IMG_20211224_172831-1.jpg


或许,真正的智能突破不会来自理工领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841-1318077.html

上一篇:从人机交互到人机混合......
下一篇:人机系统的演化
收藏 IP: 124.64.121.*| 热度|

3 焦飞 蔡宁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