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图片来源于知乎,侵删
同行评议作为学术界最常用的评价制度,广泛应用于学术论文评审、基金分配、人才遴选、学科评估等活动中。寻找合适、公平的审稿人,对学术期刊而言,从来都不是易事。同行评议需要花费评议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没有相应酬劳。同时出于公平考量,审稿人的身份通常被匿名处理,不能公之于众。因此,通过支付酬劳来提高评议人审稿积极性的改进措施被提出。该措施一经提出即引起众多科学家和出版商的激烈讨论。
同行评议付费面临的复杂情况
同行评议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费用标准的制定。不同的文章在长度、质量和复杂性上千差万别,到底应该以什么标准来确定具体的报酬呢?PeerJ杂志的评议人James Heathers曾呼吁出版商需要为审稿人的单次审稿工作支付450 美元[1],他指出,“450美元的标准是基于他所在领域的商业顾问的要求。其他领域可能会制订出更低的金额。[2]”。多伦多大学教授兼生物医学研究员 Eleftherios P. Diamandis 则在Nature上提出按小时计酬的建议,即出版商需要为审稿人提供每小时50美元的审稿报酬[3].
抛开支付标准制定的具体机制不谈,面对数量庞大的稿件和审稿人,如果决定对同行评议付费的话,出版商需要构建全新的基础设施来处理数十万次小额支付。从运营成本出发,对于任何出版商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小型出版商甚至还可能需要承担以更高报酬被掠夺审稿人的风险。从审稿效率出发,加入付费环节,对审稿周期将会造成进一步的延长。
同行评议付费带来的成本问题
同行评议付费的愿景是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增多审稿人数量,提高审稿效率。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向审稿人付款会导致出版商提高出版费用,将成本转嫁给图书馆和作者。Plos 执行总监Alison Mudditt以自身所在集团为例,指出他们每年花费240万美元支持同行评审的任务,为同行评审管理系统、期刊编辑津贴和内部编辑办公室团队等项目进行付费 [3]。
面对这一说法,前加州大学出版社编辑Dan Morgan则直接点出他所在行业的潜规则,即专家应该自愿担任审稿人,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为了解决审稿人的酬劳问题,他为旗下期刊审稿人提供对应的学分报酬,让这些审稿人在以后投稿的时候,可以用学分来抵消部分文章处理费[4]。
同行评议付费所处的道德困境
一旦开始为同行评议付费,相应的道德困境就会产生。最先面临考验的就是采用文章处理费模式处理稿件的编辑。即使审稿人拒绝了一篇文章,他们也必须得到报酬,但期刊并没有因此产生收入。故而有些编辑可能更希望找到愿意接收文章的审稿人,以便从文章处理费中收回成本。除了编辑之外,快速赚钱的前景也会诱使一些审稿人对他们领域之外的文章发表评论,或者告诉编辑他们认为他们想听到的内容,以便他们再次被聘用。
对同行评议付费的观点交锋
历史学家Louis Mendola表明并非所有的审稿人都具备教授身份,当他审阅论文的时候,除了对中世纪历史学做出贡献外,不会从任何方式获得报酬。因此,像他这样每年最多审阅一两篇论文的人来说,收到报酬是很好的。温哥华经济学院教授David Green则指出早在20世纪70年代,IPC科学与技术出版社在近100种期刊上为审稿人支付报酬,但最终被学术编辑委员会以诚信标准为由制止。
生物学专家Stephen Heard提到,“科学不是个人在他们的单独实验室中进行的创新,而是一个大规模互动的过程,它依赖于一个复杂的志愿者活动网络,其中每个活动都依赖于其他人的无偿劳动和通常未被承认的工作。”这些劳动需要获得正向积极的认可与鼓励[5]。
学术界目前确实存在很多薪酬过低和工作过度的现象,尤其是在早期职业研究人员中。直接支付经济报酬给他们可能很难解决更深层次的不公问题,承认问题并面对它,是我们优化学术奖励机制的应有态度。
[1] Heather, J. (2020). The 450 Movement. https://jamesheathers.medium.com/the-450-movement-1f86132a29bd.
[2] Brainard, J. (2021). The $450 question: Should journals pay peer reviewers?. Science.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3/450-question-should-journals-pay-peer-reviewers.
[3] Vines, T. & Mudditt, A. (2021). What’s Wrong with Paying for Peer Review?. 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1/06/16/whats-wrong-with-paying-for-peer-review/.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