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第二次西藏之行
图1. 第二次西藏考察的队伍从左到右:Bob Spicer( 作者), 左2-3驾驶员,当地干部,Hellen Williams,( Nigel Harris的博士研究生), Nigel Harris, Leonora Hoke,, Prof Guo Xuangxing.
我们没能采到足够的标本,还无法解答西藏过去有多高这个科学问题,所以迫切地想要回到南木林的欧布堆,继续我们的工作。到了1998年9月,我们终于筹够了足够的钱,这一次我们的队伍更小,专注于采集必要的化石、测年材料和热泉样品。同样经加德满都飞抵拉萨,我再一次回到了西藏,与接待我们的郭双兴教授汇合了,就是他在许多年前报道了欧布堆(南木林)的化石。对海拔适应了几天之后,我们出发前往欧布堆,但来到大竹卡时却发现轮渡已经被这年夏天季风带来的强降雨破坏了,又得知河对岸通往欧布堆的道路也不能通行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放弃化石的采集,而往西边去采集热泉的氦气。
图2 跨越雅鲁藏布江
像其它元素一样,氦也具有不同的状态或同位素。2He是常见的稳定状态,具有两个质子,3He也是氦的一种稳定状态,具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而4He则是具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的稳定状态。尽管氦元素的含量在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中非常丰富,但它在地球上却比较稀少,因为氦元素很轻,从地球刚形成的46亿年前至今已经有许多氦气泄露到了太空之中。然而,仍有许多氦元素渗透在地球的内部,我们通过测量3He和4He的比例,可以去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3He最主要的储存库就深埋在地壳之下的地幔里,只要测量热泉里涌出的气泡中氦气3He和4He的比例,我们就能得知这些氦气是来自地壳还是地幔。
图3. 撘格架热场
来到搭格架的热场,我们发现当地的游牧民早我们一步先到了,他们把帐篷扎好,正在用温泉水洗着衣服。我们的采样需要检测热泉的水温,用装了许多管和玻璃罐的倒置漏斗来收集泉水中气泡内的氦气,而这些操作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我们很享受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尽管巨大的语言障碍使我们不能进行更深入的交谈。关于地壳深层的活动,用手势实在无法详尽地解释清楚,而微笑则能传达更多东西。这趟旅途我们还去了好几个热泉,但这一个因其活跃的间歇泉和壮美的景色而令人难忘。在西藏南部的另一个热泉附近,我们被邀请到当地的农庄和村子,喝了不少青稞酒,这是由青稞发酵而成呈黄色的浑浊液体,盛酒的容器什么样的都有,这种酒的酒精含量要高于啤酒,味道也更好。
图4. 洗浴日
图5. 采集样品
似乎搭格架和南边其它热泉气泡中的氦气其实是来自地壳,而更北边西藏中部的热泉氦气则大多来源于地幔,说明了西藏中部之下可能存在极其高温或者部分熔融的地幔,而地壳的部分则相对较薄。
这趟旅行让我看到当地藏民的友好。之前在大竹卡没能渡过雅鲁藏布江,我们只好向日喀则继续前进。那时候和今天一样,在日喀则你总能找到许多有趣的购物机会,在当地的街市上我看到一些木质的糌粑碗,它的样式我很喜欢。我拿起一只,发现上面有一条裂纹,于是我又把它放回桌上。这时,看店的年轻姑娘向我走来,她穿着传统的黑色长裙,腰上围着带条纹的围裙,头上系着彩色的辫子,猛然把一个计算器塞到我手里,这是一种常见的不用开口的说话方式,意思是:“给个价吧。”我不想买有裂缝的碗,但手里的计算器却实在推辞不掉。我在那儿站了一会儿,然而侧着脑袋摇了摇头,告诉她我不会买的。我试着把计算器塞回给她,但是没成,她打起手势再次示意让我出个价。我还是站在那儿,思考应该做些啥,这时她突然靠近我,居然伸手摸上我的左腰。这种推销方式让我感到震惊,但是并不反感,我只好侧开身子躲到一边,而她却带着满面的笑容紧紧跟上,洁白的牙齿和她黝黑的皮肤对比明显。她的手没停,仍然带着笑容。很明显,她想把这个碗卖给我。我想再一次躲开,这次得躲得更远些,于是我把碗和计算器放在桌上,此时她又向我靠近了。手上空空,这下我可以逃出这个店了,但她还是跟着我。我加速,她也跟着加速,我几乎在街上跑了起来,她也边笑边追赶着我。街上的摊贩全都笑了起来,尤其是女性,她们一定觉得发生这种事也太有趣了。越来越多人看到这一幕,我终于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件事使我更加欣赏藏族人的幽默感,尽管有时候也不那么雅观,而且常常是始于女性,很明显她们才是玩笑的主导者。
我曾游历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现每个地方的当地人总是十分友好,尤其是当他们发现你不仅是一名游客且你也乐于与他们同吃住。这样的待客之道,我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印度乡村的农民和俄罗斯远东偏远地区的村民身上都看到过。九十年代末的藏族人,不论他们是定居还是游牧,看起来都是无比的幸福,尽管他们在物质上看上去并不富裕。在这方面,我们应向他们学习。
图6. 日喀则的集贸市场
图7. 藏族同胞
图8. 藏族同胞
图9. 热泉
图10. 观察植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