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拿到了墨油未干的《墨脱植物考察追记》,这本小册子能够出版首先要归功于《科学网》。没有《科学网》刊登我关于墨脱考察的博文,没有《科学网》网友们的阅读,留言和鼓励,我也许不会写下这些文字。今天拙著出版,我也迫不及待地和《科学网》的网友们,分享我的喜悦。以下文字来自于书中的后记。
墨脱考察已经过去整整28年,本书的部分章节曾以博文形式在科学网刊出,有些朋友和网友说:你的记性真好。我想说的是,不是我记性好,而是这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未曾磨灭。墨脱9月,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林海为伍, 雪山相伴;9个月里,翻多雄拉,过老虎嘴,探德阳沟,飞藏布江,绕布裙湖,穿大峡湾,涉仁钦朋,浩荡河山,壮人气魄。2500公里的徒步行走,一次次的有惊无险,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我至今记得墨脱驻军的一位解放军营长给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你能把墨脱这碗酒喝下去,今后什么样的酒都不怕。的确如此,经历了墨脱的考察后,我再没有觉得工作有苦和累。
图1. 笔者在翻越多雄拉山
图2. 笔者和孙航在雅鲁藏布江边宿营
付出就有收获,墨脱9个月的考察,我们共采集植物标本 7100号,共计3万份,活材料700号,对墨脱的各种植被类型中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特点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基于这批材料发表了20多篇研究论文,辨识植物新类群20余个,出版了专著《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孙航和我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我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优秀奖。除了学术上的收获以外,对于我来说,通过这次考察,开阔了胸怀,丰富了人生的经历,增加了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次考察是我第一次上青藏高原,从此,青藏高原的神奇壮美却永驻于我的心中,挥之不去,在后来,我的研究工作再也没有离开过青藏高原。
墨脱考察归来以后,也曾有过将这些经历写下来的想法,但是一个课题接着一个课题,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琐事杂物接二连三,二十几年的光阴稍纵即逝。2015年以后,我逐步卸下了所有的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时间和空闲相对多了起来,又产生了记述一下之前工作经历的想法。2017年元旦,我写了《德阳沟纪行——墨脱考察追记之一》,不久之后又写了《进墨脱,从派区到背崩——墨脱考察追记之二》。想不到这两篇博文在科学网刊出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阅读次数分别达到了10000以上和7000多次。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一些网友的发言还补充了一些博文中的信息,比如根据网友pppoe201提供的信息,我知道在多雄拉山追记的空军驾驶员是邱光华,后来邱光华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牺牲了。《中国科学报》和《民主与科学》的编辑看到博文后联系了我,《中国科学报》周末版刊登了墨脱考察的博文,《民主与科学》也刊载了部分博文。让我想不到的是,有些我十分仰慕的专家学者通过这两个刊物也看到博文,对我给予了肯定和鼓励。网友和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意识到在知识爆炸、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仍然有读者和网友对28年前的这段考察的经历感兴趣,科学探索的精神仍然能够催人奋进。于是我陆陆续续写下了12篇墨脱考察追记的博文。让我更想不到的是马克平先生让学生将我写的关于墨脱考察追记的博文都集中整理在了一起,其中有2篇博文在科学网上打不开了,马克平先生还专门写邮件向我索要,这就让我认识到有必要把这些博文整理成为小册子。而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生物地理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在得到重点实验室的出版资助之后,我打算再补充一些章节,将考察的过程记述得更加完整,再补充一些照片,让读者有一些更加直观的认识。而这又耽误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宅在家中竟然成了普通人对抗击疫情最大的贡献,利用这段时间我完成了这本书的最后章节。
在博文中,我累次提到了孙航和俞宏渊的名字,考察队就是我们三人组成,孙航是考察的负责人,我要感谢他给予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使我有了这段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人的一生之中,值得回味的事情并不是太多的,对于我而言,墨脱考察就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情。我更要感谢孙航在考察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照顾,没有他的照顾和鼓励,我也许真的坚持不到最后。书完稿后,他不仅资助了部分出版经费,而且还在其繁忙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中写下了热情洋溢,文采奕奕的序言。
我在书中还累次提到了墨脱县农牧局的李杰先生,李杰是18军的后代,在县农牧局工作,他是县上派来协助我们考察的,他陪同我们走遍了墨脱的山山水水,帮助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的考察工作会艰难得多。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同胞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书中还是使用了一些乡亲们的照片,由于年代已久,无法和当事人取得联系,征得他们同意,还请照片中乡亲们见谅。西藏自治区政府、林芝地区公署、墨脱县委县政府、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墨脱当地的解放军,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没有这些帮助和支持,我们是不可能完成这次考察任务的。从墨脱考察完成回到拉萨的时候,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郎杰副主任热情地宴请了我们,借这个机会再一次表示感谢!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读到这本小册子。
我也要感谢我的妻子张立,没有她的支持和鼓励,我没有勇气,也不可能参加这次野外考察。我也会时时感到愧对儿子,在他需要父亲的时候,我常常在野外。
这本追记是依据我的记忆写成,我们的考察已经过去了将近28年,记忆难免有模糊或者不准确的地方,敬请读者原谅, 也欢迎知情人,特别是孙航和俞宏渊两位指正。关于考察的学术成果,已经记述于2001年出版的《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一书中,这本小册子主要记述我们在考察中的经历和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当年还没有数码相机,为了出这本小册子,我将这些负片和反转片扫描变成了数字照片,这个过程得到了吴征镒基金会和杨云珊女士给予的大力帮助。当我为出版经费发愁的时候,吴征镒基金会主动伸出了援手,虽然最终没有使用吴征镒基金会的经费,我仍要表示感谢。书稿完成后,孙航又补充了部分照片,特别是墨脱最近的照片。时隔多年不仅遗失了许多照片,不少照片都已经褪色,请读者把它们当做老照片来看待。在书中记述了为了完成考察任务,不得已曾经猎杀过野生动物,这个行为放在今天就是犯罪。我在书中提及这个情节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实记录历史,这个行为也请读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
开始写作的时候,担心想不起当时发生的人和事。每当我打开电脑,翻开那些照片的时候,考察过程中的那些人和事情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没有想到从小就怕写作文的我,居然写完了这本小书。
2013年波密到墨脱的公路通车以后,进入墨脱变得容易了起来,不少同事多次去墨脱进行考察。从同事拍回的照片看,墨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县城也从过去的一个小村落,变成了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镇,宾馆、饭店和出租车一应俱全,墨脱逐步褪去了神秘的面纱。前不久看到一个报告,墨脱已经整体脱贫了。对于墨脱的变化,我是欢欣鼓舞,倍感高兴。墨脱和社会主义祖国一同在飞速地发展,门巴、珞巴族乡亲脱离了贫困。与此同时,又有几分担忧,担忧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块大自然留下的净土,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28年前,在墨脱的日子里,我们曾幻想过墨脱的发展与保护。我们曾经有一个十分不成熟的想法,就是停止刀耕火种,把墨脱县整个当做一个保护区保护起来,让这里成为一个动植物、植被的天然博物馆和人类亲近自然的体验地。
图3. 1993年之墨脱县城
图4. 2019年之墨脱县城
行文至此,我要表达对恩师吴征镒院士的感激之情,虽然先生已经驾鹤西去,再也读不到我的文字了。我跟着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仅有少数几次的机会跟随先生到野外工作,那个时候他工作仍旧繁忙,也少有时间给我讲述他自己的考察经历,但是从先生的只言片语和留下的著作中,我体会到了野外工作对于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体会到了野外工作那种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从先生的言行中,我更是学习到了先生献身科学的精神。我自己当老师后,除努力向学生们灌输从先生处学习来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外,还特别注意向学生们传递在大自然中工作的快乐,鼓励他们从大自然中增长见识,获取养分。当先生得知我参加墨脱野外工作的时候,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在墨脱考察期间,他多次发来电报,询问考察工作的进展,关心着我们的安危;我回到昆明,细心的先生甚至发现我的身形缩小了一号。在我们完成考察任务的欢迎会上,先生说我们不负众望又深孚众望,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我还要感谢一位我十分敬仰的领导和师长——上一届九三中央学社的主席韩启德院士。我的书稿完成后,我想请韩主席为这本小书写一个序言。尽管我的请求有几分的唐突,韩主席却欣然接受了我的请求。韩主席读完了我的书稿,肯定了我献身科学的精神,并从博物学的价值和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待墨脱植物考察的意义,这使得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敦敦教导,铭记于心。
对于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以及地质学而言,大自然就是实验室。我们需要到大自然中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开阔眼界,获取灵感。古生物学更是一门基于发现的科学,需要做大量的野外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走过祖国许多的山山水水,到过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不仅采集到了许多珍贵的化石,也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快乐。
最后,希望这本小书,能够让年轻的学者们爱上野外工作并在大自然收获快乐和灵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