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年前的孙航,不满30岁,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吴先生把墨脱植物区系调查的重任交给了他,并作为他博士论文的题目。
墨脱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东段末端,与印度接壤。此处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湾腹地,地质活动强烈,又是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进入大峡湾青藏高原的东大门,降雨充沛,山地陡峭,塌方、泥石流和地震频频发生,冬季喜马拉雅山被大雪覆盖,墨脱通向外界的山路完全被大雪覆盖达6-8月之久。墨脱又有了陆地孤岛之称,在2013年10月31日以前,墨脱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进入墨脱的道路突兀崎岖,险象环生。而墨脱地理位置特殊,热带植物植被沿着河谷在这里达到其最北端。上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虽有几支考察队进入过墨脱,但总体上这里的植物调查和采集还非常薄弱,全国各大标本馆内墨脱的标本普遍缺乏,特别是冬春季花果的标本,这就使得植物学家无法认识墨脱植物区系的特征与性质。墨脱成为中国植物区系研究关键中的关键,薄弱中的薄弱。
把墨脱植物植物区系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都要有非凡的勇气。吴先生这么做除了要完成区系大课堂的需要外,还有对孙航分类学水平的充分信任。
尽管孙航在大学时候就展示出了极高的分类学天赋,但是他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刻苦学习和积累,植物分类学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断的积累和学习。我和他数次出国开会和考察,每次在会间或会后,我们都会找机会去看当地的植物园或者是爬一个山头,去认识当地的植物。我记得他给我说过,他希望能够看遍全球各种的植被类型和植物区系。每次在回程的飞机上,他总是在鉴定在国外拍摄的植物。日积月累他早已成为了植物分类学的顶尖高手。在墨脱的考察中,尽管我们都是第一次进入墨脱,但是对于采集的植物,孙航都能够认到属一级,许多植物能直接叫到种名。
孙航敢于接受如此艰巨的任务,则是对自己的分类学水平有着充分的自信外,还有勇气和担当。当时昆明植物所分类学室,由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重大项目,大家的任务都非常繁忙,墨脱考察的任务,计划中也不是他的。但是,当任务和工作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当起了重任。
这本追记由孙航来写,可能更合适,无论是记性还是文笔他都比我强。但是他的工作实在是太多,特别是担任所长以后。当我的书稿完成以后,请他作序,他愉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他的序言对我们墨脱考察的经历,及其这段经历对我们学术生涯的影响进行了回顾,用一首长诗总结概括了墨脱的考察经历和过程。如果他来写这本书一定会更精彩。以下是孙航为《墨脱植物考察追记》写的序言:
今天收到了我的老朋友,浙昆兄发来他的 《墨脱植物考察追记》的出版校样并要求我为即将发布的书稿写序。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又一次被文稿深深的吸引。时间过得真快,1992年9月-1993年5月墨脱雅鲁藏布河谷的越冬考察转眼过去了快28年,真是弹指一挥间,眨眼间我也从风华正茂热血青年逐步进入了花甲之年。浙昆兄沉博艳丽、笔底烟花的书稿,脍炙人口的语言、朴实无华的记述,我仿佛又回到雅鲁藏布江丛林中。
的确,28年前墨脱的越冬考察,已经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的墨脱路途遥远,不通公路,山高路险,大雪封山,与外界的交流很少,犹如一个“孤岛”。 进入墨脱开展野外考察采集,不仅环境条件恶劣,而且后勤保障也非常困难。我和大师兄周浙昆博士(我俩同为吴征镒院门下,当时我还在读)以及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的俞宏渊工程师一同从米林派区的多雄拉山进入墨脱,开始了墨脱的越冬采集和考察。在墨脱近九个月的日日夜夜,我们一同艰苦跋涉,草行露宿,克服蚊虫和难以想像的蚂蟥叮咬,忍受思乡的孤独;但也分享着探索大峡谷密林奥秘、采集植物发现植物的喜悦。我们的足迹遍及了墨脱的各个乡(背崩、德兴、墨脱、达木、帮兴、加拉萨、甘德和格当)及大部分的村寨,行程5000余里,考察范围从米什米山区的北缘到南迦巴瓦及岗日嘎布密林,从我国边境的实际控制线到大峡谷深处,采集了7100号约35000份植物标本和700余号细胞学或活体材料,并对各类植被类型的群落特点、演替规律以及组成成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收获盛丰。
在考察期间,当地原生态民族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的淳朴和好客,丰富的民族植物学知识,卓越的野外生存技能,留给了我们难以忘怀的印象;还有在墨脱打工的四川农民工组成包工队不艰险,勇闯闯生命禁区的精神,也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墨脱的越冬考察也使我们同当地的百姓和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考察当我们离开村寨时,当地的百姓端着黄酒,夹道相送,那情景至今还时常在我眼前闪现。当我们结束考察准备离开墨脱县时,当时的县长桑杰扎巴还有县人大赵主任等专程来送行,目送着我们离去,依依不舍的别情,至今还记忆犹新。1993年5月14日我们满载而归,顺利的翻越风雪交加的嘎隆拉到达了波密,于6月初回到了昆明。
墨脱的考察我们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弄清楚了植物群落和植物多样性特征,植物区系的构成,发表了研究论文10余篇,199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出版了专著《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所采集标本至今仍在被广泛的引用,在植物区系和植物系统演化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墨脱的越冬墨脱的考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经历,也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丰富了我的植物学知识,拓宽了我研究的视野,积累了野外科考的经验,而且它也磨练了我的意志,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悟出了人生的许多道理,使我的人生变的富有,为我后期的植物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墨脱考察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三个人的人生和事业,我本人荣获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从此后,我的学术生涯和研究领域就集中在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方向至今。
浙昆兄获得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于1994年再次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学者,回国后便开展了历史生物地理学及古植物学的研究,还担任了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和十二届的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010到2015年还担任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主任。现已是弟子满堂,硕果累累,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古植物和历史生物地理学家。他现在还是Plant Diversity期刊的主编,该刊现已成为为SCI收录的期刊。
俞宏渊一直从事植物资源引种驯化和保护多样性保育工作,为植物资源的活体保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为昆明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墨脱的越冬考察完后,我也曾想将日记整理一下,形成一个完整记录。但繁忙的事务,碎片化的时间,最终未能成文,半途而废。幸好浙昆兄博文的出版,再现了这段终生难忘的岁月,使我们的考察经历能让世人了解,并为读者分享。在这里我也非常感谢周浙昆博士,并以下面诗句来作为该书序言的结束。
墨脱秘境好风光,温足雨沛似江南;
峰高谷深雪封山,村僻路遥进出难;
行路如走梅花桩,浑身酸软疲不堪;
攀崖过溜江水狂,坍方滑坡庆平安;
溪水辣椒下干粮,风雨露宿悬崖旁;
丛林茂密瀑布响,高草丛里路迷茫;
草蜱蚊虫多蚂蟥,汗血交织湿衣裳;
古树老藤窜林窗,奇花异草暗飘香;
考察记录多贪婪,不畏艰险采集忙;
整理标本不惧烦,烛光鉴定习已常;
门巴美酒消渴烦,珞藏奶茶充饥馋;
阿尼桥边雨阑珊,布琼湖畔飞鼠欢;
九当卡村木瓦房,得儿工山林叠峦;
南穿希让小村庄,北抵甘登偏远乡;
隆冬时节进德阳,早春二月上格当;
汗密深秋月光寒,嘎隆初夏冰雪暖;
羊肠小道如云端,蜿蜒雅江尽远方;
踏遍青山志更强,五千余里佳话传;
揭秘峡谷眼界宽,硕果累累绩斐然。
图1 孙航在多雄拉山
图2. 孙航在大峡湾考察途中
图3. 孙航在墨脱县
图4. 周浙昆、孙航和俞宏渊在布裙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