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在知乎上有位陌生网友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正与我写的系列文章‘漫谈博弈论’有关,而且这个问题本身很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价值,故专门撰文进行回复。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详细回复和拓展论述。
‘演化博弈能用来研究一个足够大的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博弈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234692
当然可以,博弈分析原本就是拿来做有关不同利益得失者之间的策略组合及其后果分析的,演化博弈做为其中的一种方法,同样可以拿来做这种应用。将数学方法、数学工具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这种研究分析和应用在经济学领域就更加突出了,最近十几年里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有好多个就是做这种分析研究的,因此这种研究不仅有实用价值,也同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具体到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类似的现象,和存在类似的价值,即:如果能把这类偏应用或偏应用基础类的研究做好,也同样是可能会既有巨大的实用价值也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的。更为具体的,我的意见如下:首先,不论规模大小,演化博弈分析都可以用,当然,不同规模下的研究方法和处理方法也许有所不同,比如如果是规模较大的话,可能要更加偏重于在统计意义上人性中的共同性的要素特征的提炼和简化,而规模越小的话,就需要越发细分不同的人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价值观特征、智力特征等要素了。但不论是做细还是做粗,在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必备要求是:你所建立的博弈模型,你所提炼的博弈策略集都必须是要有充分的物理意义的,要是在真实世界中会出现的那些博弈策略,而不能是过于假想的甚至凭空假设凭空捏造的博弈情景和博弈策略。也就是说,博弈情景的梳理和构建是否准确是否合理是否足够完备,对于任何一种博弈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前提,这是决定最终的分析结果是否靠谱是否有价值的前提条件。在确保博弈情景的梳理构建基本是靠谱的基础上,再通过博弈分析工具的定量化分析,来更加深入地分析其中的规律性东西(这一点上,纳什均衡在这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其最终给出的物理意义上的启迪就是为何它值得拿诺贝尔奖的根源)。当然,在这个从‘情景构建、情景梳理’到‘定量化的博弈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要有反馈和反复的过程,有一个不断自我修正和优化调整的过程(切不可构建了一个雏形且做了一些计算分析后,就再也不去修正和完善了,就把这个当成最终的结果去用了,这种做法和心态是科研思考上的懒惰现象,不仅会影响该研究的成果质量,对研究者自己的智识能力提升也是一个巨大的阻碍,要切忌之)。在这样一个不断互相反馈和反复的不断自我修正和不断优化调整的过程,不仅该研究会越来越清晰和内部结构越来越准确,更可以由此逐渐加深研究者自己对所分析事物的内在机制的理解,以及由此才能真正获得新的领悟和新的知识上的启迪。而最终的这种新的领悟和新的启迪,如果是学术界以前从未注意到的和从未披露过的,那就是学术上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了,就是真正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了。
对这类研究的研究方法,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过程吧,当然,上述过程是否应用合理、是否能被自己所真正掌握,必须在自己亲自针对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研究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到锻炼、证明、展现和最终的提高升华。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输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让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领悟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在这样一种亲身体会、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科研的魅力和在智力层面乃至知识创新创造层面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成就感也就会随之自然而然地发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科研乐趣的感知也就会产生正向的自我激励和正向的自我反馈的现象,从而最终可以真正体会到科研的魅力和知识乃至智慧的魅力究竟是什么样的感受。在科研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学术的魅力、智慧的魅力本身是极为重要的和极为有价值的,这种体验感与最终的研究成果所带来的世俗利益价值相比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更加重要的(当然,这和当事人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价值观本身是可以被修改完善的,尤其是当你真正可以体会到科研本身的智慧层面的乐趣时,也许就会逐渐把对科研本身的智慧体验的重要性放在世俗利益之前了)。
还有一点补充:更为细节地,关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博弈分析,以及由此衍生的企业管理策略结果分析,需要对员工的属性、类别、利益动机、心理动机等因素做尽可能深刻和细致的划分,因此,要做好这类研究的确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一方面需要研究者要有非常好的阅历和观察(能有亲身体验最好,没有的话也要有足够多的观察或阅读了解之类的信息掌握);另一方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在对任意一种角色的博弈策略的梳理分析中,要尽可能地将自己代入进去,要把每个角色都自我扮演一下(对每一个角色的可能行为和心理状态都要有足够的和同等的重视,不可因自己的现有价值观之类的原因而忽略排斥任意一种可能的博弈策略),在这种多个角色的自我扮演和多角度的换位思考中,才能得到最为恰当的博弈情景和博弈策略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