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本科毕业论文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久远的 精选

已有 11859 次阅读 2019-6-8 15:12 |个人分类:个人随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星辰班

本科毕业论文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久远的

王德华

 

想起来写点本科论文一个学人影响的文字了。

对于大学毕业论文有不少争论,大家说的都是自己经历的,也都是事实。不同的经历,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今天的导师,也是昨天的学生,应该也都有过写毕业论文的经历。结合起来考虑,也许是一个讨论的出发点。

自己连续几年应邀参加研究所与河北大学联合培养的“星辰班”学员的毕业论文答辩(大学里都叫毕业设计,简称毕设),我也很乐于参加这种活动,感觉有一种活力,有些东西在这个阶段还能看到,到了博士毕业的时候,就看不到了。关于星辰班的毕业答辩,我也写过参加答辩的感想。

相关链接:

我们研究所的本科生毕业答辩

我们所的第二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由于学生多,答辩分为两组,微观生物学组和宏观生物学组,我参加的是宏观生物学组。答辩专家是研究所的专家和河北大学的专家。答辩会开始前,有一个简单的开幕式,双方的领导简短讲话,研究生部的老师讲解答辩和打分要求。最后按照分数选出优秀生。

今年对学生的要求是,5分钟答辩,5分钟回答专家的提问。学生们的演讲都很专业,很上档次,有些答辩报告甚至达到或超过研究生的水准了。首先报告准备很认真,幻灯片很漂亮,很简练,有逻辑,有过程,有故事,有致谢。5分钟的报告,要把一个过程和故事讲完,实际上是很难的,但学生们都做到了,报告几乎没有超时的,可以看出大学生们的潜力有多大。专家们提问都很基础,也会有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学生们也都会很沉稳应对,这一点很难得,有些回答也很专业,也有些回答暴露了有些基础知识还需要加强。

想起我的本科论文。记得我当时的毕业论文的内容是比较不同肥料处理的菜地里土壤动物的差异,现在看应该属于动物多样性调查。我们三人一组,由一位研究生学姐带领我们出野外取样。样品带回实验室,导师教我们如何收集土壤里的动物,如何把动物样本做成透明玻片,如何观察动物的形态,如何查检索表鉴定,如何整理获得的数据,如何统计数据等。最后的论文撰写是由另一位同学执笔的,我们参与修改和抄写。最后系里也专门组织了毕业论文答辩,记得我们的论文还获奖了。

回过头来看,本科论文教会了我们什么呢?有哪些记忆呢?

通过本科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我懂得了科研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了新知识是怎么创造的,知道了科研发现与课本上的知识的关系。

我学会了土壤动物的分离方法(漏斗式加热分离器),知道动物遇热后要远离热源,这样就掉进漏斗下的收集瓶中了。

当时的鉴定工作,需要知识和技能太多,虽然我们也对照检索表进行过鉴定,最后还是导师给我们一一进行确定的。

我第一次看到土壤动物学的英文著作,虽然看不懂,也还是翻看了。导师让我们看书里面的几页。我知道了做研究、写论文需要参考文献,也知道了发表的论文是需要有参考文献的。

也记得去图书馆查阅过相关的书籍和文献,都是中文的。也记得查阅从未接触过的生物统计的计算方法(简单的t值计算)。

那时的感觉做科学研究很神圣的,实验室也是很神秘、很严肃的地方。能在实验室里看书,是一种荣耀。导师耐心给我们讲相关的基础知识,心里很崇拜。

这些记忆对于后来读研究生,做学术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潜在的影响。多年后记得有学者聊起土壤动物的相关研究,我还能说出如何取样、如何收集动物样本,看到他们有点惊讶的神态,自己心里也有点小得意。

我觉得本科毕业论文的意义不在于做出什么突破性的成果,如果能够做出有意义的成果,能够发表学术论文,那是值得高兴和鼓励的。但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意义的是让一个只知道课本知识的懵懵懂懂的学生走进了实验室,接触了科研活动,逐渐懂得了科研的严谨,了解和经历了科研的过程,懂得了新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也知道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一些知识。这些很基本的过程,对于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是很有价值的,其影响力是持久性的。

  所以,本科毕业论文,有四个方面很重要:目的要明确,训练要严格,导师有耐心,学生有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57-1183786.html

上一篇:端午与高考
下一篇:写在父亲节
收藏 IP: 123.112.98.*| 热度|

30 郑永军 路运才 刘立 余钧 彭真明 曹俊兴 郑新奇 王崇臣 栗茂腾 吴斌 李士成 钟定胜 李东风 周忠浩 黄永义 戎可 张忆文 张坤 钟茂初 徐传胜 王超杰 李心诚 韩璐 邝宏达 李学友 任国鹏 zjzhaokeqin xqhuang hmaoi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