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生命系统的确认》摘录(5)

已有 2144 次阅读 2019-4-11 16:14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细胞病理学, 体液病理学, 病灶病理学 |文章来源:转载

邹纪平:千年病理学之蜕变——反思西方医学

http://www.haodaxue.net/html/06/n-6906.html

作者简介:邹纪平,1966年大学毕业。从1969年开始探究病因。撰有百余篇医学论文。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以单细胞规律看生命世界的生命学家。对地球上的生命现象、人类语言思维现象、人体生理疾病现象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是生命定律及生命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作者以《生命谁做主》《反思西方医学》《超猴医学院》《揭秘血管病》《反思人造科学--走向太阳主义》的套书形式介绍生命规律,并强烈抨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看世界的严重错误。作者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指出天地规律说到底就是正负的阴阳变化,生命的本质就是溶于水中的石头成分间的阴阳电荷变化现象,生命的"活"归根结底是"五元液"赋予的。作者主张克服人类偏见,以太阳的视角、太阳的光辉、太阳的恒久展现人类社会。

什么叫病理?通俗说就是患病的道理。就是指疾病发生的全部规律,或指健康人变成不健康人的生理变化过程。研究疾病的原因、机理和状态就是所谓的病理学。人们始终在问,人体的病是全身的病还是局部的病?是体液的病还是实体病灶的病?这个问题在西方医学历史中始终有争论。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医学科学之争论,那你就错了。资本主义医学不是依据真理,而是依据利益。 

西方医学只重利益,必然反映出利益之争。西方医学的发展,不按科学真理发展,不按客观事实发展,不按健康规律发展,而是按着资本主义利益规律而发展,或者说按西方医学利益最大化而发展。西方医学的所有发展都是按自身利益最大化发展的,这是认识西方医学的一条主线,谁离开这条主线谁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西方医学。关于病理学问题,如果按医学利益规律发展必然是生理学的倒退,可以称为病理学之蜕变。纵观西方医学的整个历史,1761年和1858年是蜕变的两个拐点,医学利益使西方医学错误地走上了不归之路。 

在谈病理蜕变过程之前,必须要有正确的答案做比对的样板,才能深刻认识蜕变错误之所在。在这里,我们不妨先给出如下有关病理问题的简述: 

(1)生命是由生命体与生命境两大部分相互作用组成的,缺一不可。

(2)绝大多数情况下生命体的异常与损伤都是由于生命境的原因造成的。

(3)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多细胞复合体,生命活动、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都是“以细胞为中心”而产生的,遵循单细胞生存规律。

(4)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体健康、疾病、修复等概念都应当是指细胞生命的健康、疾病和修复。

(5)成人身体由约100万亿个细胞组成,细胞境在每个细胞的四周,细胞体“吃”在周围,“泄”在周围,是身体血液循环系统不断流动实现供应及清理工作。这样血液循环就成为人体所有细胞境的集中代表。

(6)血液的两大特征,一是平衡,二是循环。

(7)平衡是指血液的内容物含量及相互比例都在狭窄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超出范围,多了或少了都将严重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8)循环是指血液能够通畅到达部位,有效地进行物质交换,否则也将严重影响细胞的生理功能。

(9)身体每个细胞的唯一任务就是直接或间接维持血液的平衡和循环,而血液的平衡和循环是为了保证每个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细胞与血液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关系就是人体生理学的本质,同时也是人体病理学的本质。

(10)“体液细胞病理学”是正确的病理学,人体疾病的病理过程是依照生理规律发生发展的。

(11)所有“致病因子”都要通过血液媒介与细胞相互作用,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12)对于肉眼而言细胞很小,细胞结构病变是我们不习惯的微观变化。慢性病的进程是从小变到大变,从微观到宏观,从轻度到重度,从组织到器官。这是一个渐进的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西方医学在病理学上犯有两个错误:第一,疾病的起始因子必需通过血液循环起到致病作用。西方医学长期找不到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确知道要在血液中去寻找。第二,慢性病的小病阶段是小损伤、小变化、小症状、小指标,如果不能从小的方面认识规律,以此制定诊断标准,早诊断与早治疗就永远无法实现。

临床病理学错误在于:临床阶段解剖病理都是组织与器官的疾病症状,那都是些发展到大量细胞团块的病变,是严重的难以转归状态。若以此时状态制定诊断标准才开始治疗,这对健康与生命是错误的延误,是极其有害的病理决策。若顽固坚持临床概念,拒绝向小病方向延伸,拒绝消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这就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反动。例如,冠状动脉狭窄性心脏病,前期是动脉粥样硬化,再前期是动脉的脂纹病变,致病源肯定在血液中。如果不去努力消除血液中致病因子,不去努力治疗动脉脂纹病变,而仍然采用装支架、搭桥术、心脏移植等治疗方法,拒绝提前治疗,那是对人类健康与生命责任的恶意忽视。

由前所述可知,《体液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是细胞生命体系的两个侧面,他们的综合——《体液细胞病理学》才是全面而正确的病理学。如果用其中一个去否定另一个,那必将把医学方向引到错误道路上去。我们把这一错误的发生看做“拐点”是有道理的。

我们把西方医学的病理学蜕变过程分三个阶段来评述:

第一阶段:公元前至1761年

远古人类已经注意到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与疾病有关系,逐渐产生了体液病理的思想。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0年),在当时是最有影响的一派医学代表,他将四元素理论(水土火气),发展为“四体液病理学说”。用身体完整而统一的观点看待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把疾病看作是全身性的反应,认为弥漫于血的各种液体现象要比单一器官重要得多。他认为,某种因子引起体液失常时,体内会产生“病态物质”,使疾病经过三期:未成熟期——即体液因某种原因而变的不平衡;消化期——即身体帮助体液恢复正常或促使排除有害物质;转变期——身体动员自愈力抵抗疾病,使疾病好转或恶化。他认为,体液失常是全身性的反应,所以他主张“自然疗能”的医疗方法,故常用催吐剂、泻下剂、利尿剂及放血疗法。500多年后,古罗马医学家盖仑(约130-201年),继承并总结了前人的思想,在科学不发达条件下通过大量观察,牢固确立了全身“体液病理说”。

体液病理学持续了两千多年,这是古代纯净心灵状态下的智慧结晶。其积极意义在于:①所有致病因子都是通过体液起作用的;②所有疾病必然是全身的病;③重视疾病过程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早诊断和早治疗;④重视提升身体的“自然能力”是纯洁医学、维护健康、关爱生命的具体表现;⑤这一远古智慧对于当前人类社会战胜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阶段:1761年-1858年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一方面用机械唯物论思想衡量一切事物,一方面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追求利益,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摩尔干尼(1682-1771年)于1761年发表了《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的着作。他把病人临床症状与死后在尸体解剖中找到的病灶联系起来,这样,每种疾病与每种病灶就可以对号入座,还等于说找到病灶就是找到病因。这个书名就清楚表明了“疾病-位置-原因”三者的关系,这样的病例在书中列出500个。摩尔干尼开辟了“解剖病理学”的病灶(局部损伤)概念,极符合医学利益,立即在西方医学中赢得一片赞扬声,欧洲尊他为解剖学的领袖,并为他树立了纪念碑。直到今天,西方临床医学仍然遵循着临床诊断就是找病灶的思想。

尽管这是创新理论,但他彻底否定了两千多年来的体液病理学。莱顿大学的病理学家盖伯(1705-1780年)发表《医学病理学原理》,试图调解体液病理学与病灶病理学之间的矛盾,可是由于不符合医学本身的利益,很快就消声匿迹了。1857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1813-1878年)明确指出,“内环境的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所有的生命机制不论如何变化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在内环境中保持生命条件的稳定。”贝尔纳关于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的论断,是支持体液病理学的重要理论,可是,由于这个理论也不合西方医学的利益,更是无法动摇病灶病理学的地位。

直到今天,世界医学还认为,摩尔干尼的《病灶病理学》是医学的“伟大进步”,是医学的“光明”。其实,病灶病理学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大倒退,是生理病理学上的大谬误,它为西方医学利益迎来光明,却为人类健康利益迎来黑暗,而且是无比的黑暗!

请不要忘记疾病的发生是一个过程,从发生、发展到发作是致病因子全程起作用的过程。体液病理学的“病因”,集中、超前、微观,易控制,对人类健康有利;病灶病理学的“病因”,各异、滞后、宏观,难控制,对人类健康不利。事实上,全身的病延滞到最后,总会突显到某个部位和器官上,最终形成病灶,重视疾病的头比重视疾病的尾有利。此外,病灶不等于病因。当然,摩尔干尼从疾病的最后阶段认识疾病规律是对医学理论的补充和贡献。用阶段规律代替全程规律,把局部理论当成全部理论,这种错误不应当由摩尔干尼本人负责,责任在于继承者的态度。现代西方医学至今死抓住“临床病灶”错误理论不放手,这种顽固坚持错误的态度,从性质上说是及其反动和无耻的。

第三阶段:1858年-21世纪

19世纪,由于显微技术的改进,对细胞产生的认识,使人类发展面临一次重大机遇。可是由于资本主义局限性的影响,人类进程严重偏离了方向。西方科学由于不放弃以人为中心的科学模型,使生命科学陷入微观结构的核酸分子体系。西方医学由于不放弃医学私利,借用细胞病灶加深加固器官病灶错误,使千年病理学蜕变到严重错误的地步。使我们这个时代,对医学错误杀人现象熟视无睹。

1858年是重要拐点,这一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1821-1902年)发表了《细胞病理学》着作。“一切细胞都由细胞发生”,“细胞的不正常活动是各种疾病的根源”,“一切病理是细胞的病理”,“一切病理表现都是基于细胞的损伤”……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论述。根据生命定律可知,细胞体与细胞境(胞外液)相互作用才会表现为细胞生命,生理也好,病理也好,必是“体”与“液”相互作用的结果。1858年是生命科学正确理解生命的年代,是西方医学建立《体液细胞病理学》的年代。然而,心灵中的“劣根性”葬送了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在医学中,魏尔啸这个新权威争霸老权威,后来的权威又攻击魏尔啸权威,权威争霸战把人类健康道路引向歧途。

魏尔啸无情的攻击对象是维也纳病理学家罗基坦斯基(1804-1878年)。他是坚持体液病理学的老权威,据说他一生中进行过三万多次解剖,并仔细描述各种病理变化。他认为人体的液体成分发生障碍是疾病的基本原因。他说:“仅是病灶的扩大不能构成全身疾病。仅仅肃清病灶,而不消灭成为局部病理变化基础的物质代谢障碍,就不可能消灭疾病”。他的《病理解剖学指南》一书体现了这一思想。尽管这是在机械结构论影响下的疾病体液观,但符合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事实,距真理极近。他清晰的论证和严谨的推理是西方医学体液病理学的巅峰。很显然,他的体液病理学比摩尔干尼的病灶病理学高明。

然而,魏尔啸却用局部细胞病灶理论否定全身病的理论,认为体液流动无法看见,体液病纯属臆测。这样,《体液细胞病理学》这一即将交汇的整体病理真理被魏尔啸用细胞生理学的这个侧面否定了体液生理学的那个侧面。从整体来说,这这好比是一个人用右手砍掉自己左手那样蠢。于是,真理擦肩而过并没有影响争霸的成功,罗基坦斯基老权威陨落了,魏尔啸新权威登上了德国医学的教皇地位。

在随后的150年里,西方医学新权威们又劈头盖脸砸向“细胞病理学”。说来说去无非是:用细胞局部否定了人体整体;用细胞否定了神经系统作用;说细胞病理学陈旧了……只承认细胞病理比体液病理更具有物质性,利用局部物质过程这一点强调病灶的合理性,进而说明用外科手术或借助药物把病灶消除后可以恢复健康。

讨论千年的病理学问题,若哪个学究真想从医学理论来认识,他必定得到一锅糊涂粥。资本主义性质的医学,发展动力不是医学真理而是医学利益,权威们醉心于编织种种理论都是借用“事实、科学、真理、理论”作幌子,实则为医学利益服务。人们看不透这一点就是太糊涂了!

进入21世纪,现代西方医学也步入了“现代化”,我们若真要这样看,未免太傻了!就用本章节“病理学”这个主题考问一下现代西方医学,现在是什么病理学?既不是“体液病理学”,也不是“细胞病理学”,表面上看好像是“大杂烩病理学”,其实质是莫尔干尼的“病灶病理学”。莫尔干尼所指的“疾病”是指“器官病灶”。器官病灶是西方医学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移植、检测、理论、研究、发展、赚钱等等一切实践活动的依据。器官病灶就是现代西方医学的“灵魂”,有这个“灵魂”看上去像“人”,没有这个“灵魂”就会现出“鬼”的原形。道理十分简单,局限人体来看,人体只有“细胞”和“体液”两样东西(指甲、毛发、骨骼等都是这两样东西的生成物)。西方医学既不采用《体液病理学》,又不采用《细胞病理学》,更不想采用《体液细胞病理学》,无非是想保“灵魂”继续装扮成好“人”。若不信,请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高尿酸等等,其病因、机制、症状在哪儿?当然在体液中,只有《体液病理学》救我们。再有:冠心病、脑中风、脑痴呆、佝偻病、免疫低下、骨质疏松、癌症、结石症等等,病因和机制在哪儿?当然在体液中,只有《体液病理学》救我们。今天,我们面临那么一大堆疾病,问题从始至终出在血液上,请问,我们抛弃“体液病理学”能行吗?

回眸2400多年前的体液病理思想,是何等的睿智,能不使我们惊叹吗?假如始终遵循体液病理学思想,掌握保持我们血液平衡和纯净的智慧,今天这么一大堆疾病还会如此猖獗吗?医学的核心智慧就是病理学,这样看来,今天的西方医学在病理学上是倒退的。 

医学错误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这是人类的灾难。而西方医学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天,推给了地,推给了遗传,推给了不良生活方式,还有人推给了精神、心理、社会问题,混淆视听。可悲的是,没人会想到这是医学错误造成的。这与医院的坏疽病一样,当初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医师那双脏手造成的。今天的疾病状态与历史有相似性,现代所谓的“文明病”其实是医学“脏灵魂”造成的。

西方医学只关心临床大病,关心病灶在,怎样除掉。因此,只注重局部,忽视整体;关心宏观的“有形”变化,忽视微观的退行过程。这样,西方医学对寻找“致病因子”既缺乏热情也缺乏能力。

附:寻找生命的组成

http://www.daexp.com/gr/kb110182/smkx/zxsmdzc.htm

生命是怎样组成的?有没有基本的构造单位?古代解剖学家和哲人们早就对此作过种种猜测。细胞的发现,促使人们又再一次思考这个问题。

细胞的发现依赖于显微镜为人们提供的肉眼看不见的世界。第一个给细胞命名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胡克(1633-1703)。1663年,胡克在显微镜下对软木片进行观察时发现了一个个象蜂窝一样排列的巢房,房子是空的,他把这些小房间称作细胞。其实,胡克看到的并不是活细胞,而是软木组织中死细胞留下的空腔,也即细胞壁。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1632-1732)也用自制的放大倍数很高的显微镜看到了鞭毛虫、细菌、红细胞、人的精子,他还描述过骨细胞和肌肉细胞。尽管这些先驱者们都看到了细胞,但是由于当时的显微镜技术刚刚发展,他们还只能看到细胞的外观形态,辨别不清细胞内部的结构,因此不可能理解细胞的真正的重要意义。在此后的100多年中,细胞都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1809年,德国的自然哲学家、博物学家奥肯(1779-1851)提出了原浆原胞的假说。这可以说是细胞学说的萌芽。奥肯假定,一切生物体中都含有一种原始的粘液状的物体,也即原浆。这种原始的粘液状的物体最初是在大海中由无机物质产生的。它的表面逐渐加厚,形成一种球状的小胞,奥肯把这种小胞叫做纤毛虫,也即原胞。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由这种纤毛虫的小胞组成的。最简单的生物是由一个小胞组成,这也就是纤毛虫,而动物和植物是纤毛虫的"群体",不过每个纤毛虫都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从属于作为一个整体动植物的有机体。尽管这种假说缺乏严格的实验依据,更多是哲学上的推测,但却激发了科学家们去继续寻找组成动植物的"原型"。

1824年,法国生物学家迪特罗歇根据他在显微镜下的观察,明确提出,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都是由小球,也即细胞构成的。但是他的看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承认。

1831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观察兰花细胞时发现,细胞中的液体物质并不是均一的,每个兰花细胞中都有一个圆形的核状物,布朗把这些核称作细胞核。之后,捷克生理学家普金叶和他的学生瓦伦丁又观察到了动物细胞中的细胞核,发现了母鸡卵中的胚核。他们提出了皮组织、神经组织、软骨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他们把细胞称作小粒,并描述了每个小粒中有一个更小的核。

随着人们对细胞认识的不断深入,细胞学说终于诞生了。

7.1  生命的共性是细胞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04-1881)和施旺(1814-1882)确立的。施莱登性格暴躁激烈,但却能力过人。他早年攻读法律,并当过律师,在28岁时他开始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植物学和医学。于是,历史上多了一个杰出的生物学家。施莱登不喜欢哲学上的推理,要求一切结论都要根据实验和观察得出,包括用显微镜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布朗发现细胞核的工作给了施莱登很大启发。他总结了实验资料,提出了细胞核是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构造。他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是最小的活的单位,一方面是独立的,进行自身发展生活,另一方面,是附属的,作为植物整体的一个组成而生活。

既然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那么细胞的起源就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施莱登认为细胞核是由细胞中所含的粘液状物质结晶形成的。当细胞核长到一定大小时,在其周围就会形成小泡,这个小泡在母细胞中长大到一定程度,就从母细胞中分离出去,成为一个新的细胞。施莱登的好朋友、动物学家施旺受施莱登的研究结果的启发,意识到假如能证明细胞核在动物细胞中起相同作用,那意义将极其重要。

施旺回去后立即开始新的研究。动物细胞的观察比植物细胞困难得多,动物细胞有些很小,通常十分透明,而且形态变化多端,互相之间的差异似乎比相似还要突出。施旺发现细胞核是他阐明动物细胞性质的关键。无论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细胞中都有细胞核。他提出,有无细胞核是判别有无细胞存在的最重要的根据。

通过对多种动物组织的研究,施旺把施莱登学说扩展到了动物界。他指出,植物的外部形态虽然极其多样,但都是由同一种东西,即细胞组成的。外部形态比植物更加多样的动物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又都是按照同样的规律形成和生长的。生命的共性是细胞。在细胞学说建立以前,人们对生物的研究,无论是分类学还是解剖学,都是机械的、独立的。细胞学说的确立就象原子论对化学和物理学一样,首次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恩格斯给了细胞学说极高的评价,把它与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一起称作他那个时代的三大发现。

7.2  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施莱登和施旺确立了细胞学说,但是在细胞是怎样发生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却是错的。雷马克、微耳和(1821-1902)等科学家纠正了这一错误,他们发现了细胞的分裂。其实,早在18世纪末,有人就观察到了卵细胞分裂的现象,那时候,细胞学说还没有确立,人们自然不可能理解它的意义。

1844年,瑞士科学家耐格里在研究藻类细胞时,发现它是通过分裂而增长的。德国科学家雷马克在研究小鸡胚胎发育中,也详细地描述了胚胎血球的分裂现象。他提出细胞是按一分为二,二再分为四这样的比例增长的。不过,当时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新细胞是在母细胞中自然生成的的观点。雷马克的好朋友、病理学家微耳和开始也持这种观点。可是,在观察角膜的治愈中,他发现了种种与流行观点不一致的现象。经过对病理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得出了和雷马克同样的结论:细胞是靠分裂而增长的。1855年,微耳和在《细胞病理学》一文中,用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来概括他的论断,那就是"一切细胞来自细胞"。

微耳和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组成了生命的巨大链条,细胞是这个链条中永远可以找到的处于最内层的一环。一切疾病的原因应当到细胞中去寻找,整个病理学就是细胞的病理学。虽然微耳和的看法有片面性,但是他向统治了1000多年的传统体液学说发出了挑战,把病理学引向了细胞层次,开创了细胞病理学。那么,细胞是怎么分裂的?为什么会分裂?由于细胞太小了,而且几乎是透明的,很不容易看清它内部的结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无法进一步研究细胞分裂的机理。直到后来人们发现有些染料能把细胞中的某些部分染上颜色,这个秘密才被揭开。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可以用碱性苯胺染料把细胞核内散布着的微粒状特殊物质染色,他把这种物质叫做染色质。细胞在染色时虽然被杀死了,但是在一片组织中,可以找到处于各个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若把这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串联在一起,那么就可以得到一幅完整的细胞分裂的动态画面了。正是根据这个道理,他详细描述了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开始分裂时,染色质首先聚集成丝状,并且逐渐缩短变粗,在核中央排成一排,而后每个染色质分开,复制成相同的两份,两群子染色质移向两极,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细胞质也分成两份,最后成为两个新的细胞。

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瓦尔德尔给染色质丝取名为染色体。人们发现,染色体是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物质了,每一种生物都有特定数目的染色体,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7.3  细胞,我们还在认识中

100多年来,细胞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科学家,成为生物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人们不仅发现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而且搞清了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盘绕而成的,遗传信息就储藏在染色体的基因中。染色体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自我复制,由此,才有细胞的增长和生命的延续。

细胞质不是均一的粘液,其中分布着有独特功能的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质体、溶酶体等等。线粒体能产生供细胞内各种物质活动的化合物腺三磷,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核糖体是制造蛋白质的"小工厂",溶酶体中含有的消化酶,可消化细胞中摄取的营养物,而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它在光合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包裹着细胞的细胞膜,原来被认为是没有什么复杂结构的薄薄一层膜。现在发现,细胞膜也有很复杂的结构,它们不仅对细胞起着支撑保护作用,而且对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交换营养物和废物,产生抵御外界侵袭的仿疫物质等都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不仅细胞外有膜,细胞质、细胞核中都有膜。

细胞内的这些结构相互联系,彼此合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活。应当说,人们对细胞内这些亚显微结构,特别是它们的分子构筑与功能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分子生物学正帮助细胞工作者向前探索。随着人们对细胞认识的深入,细胞学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细胞内进行的种种化学活动是物种进化、个体发育、生长、繁殖、衰老及一些疾病的基础,因此,要探明发育、生长、衰老、疾病、进化等机理都离不开对细胞的研究。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癌细胞恶性生长,无休止的分裂。查清影响细胞癌变的因素、癌细胞无休止分裂的机制及让癌细胞逆转的条件,无疑对征服癌症有重大意义。科学家们经过努力,已经获得了不少重大进展。

又如分类,过去人们主要是以物种外表为依据,而现在则可以根据细胞内染色体,进而根据基因来判别动植物间的亲缘关系,从而更科学的分类和追溯物种的进化。在细胞学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细胞工程,细胞工程在医学、工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迹,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如把不同种类的细胞融合杂交在一起,还可以按照人们的需要,培养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利用细胞作为独立生命单位的全能性,可以把植物的一个茎尖,甚至一个细胞培育成完整的植株,用这种快速繁殖方法已可以工厂化生产珍稀植物或无病毒植物。现在就有这样的兰花工厂。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可以大量的生产人类所需要的食品、药物、工业原料,如人参、三七、灵芝等。用细胞工程,还可以装配"生物导弹",准确有效地杀伤癌细胞。人们对细胞还正在认识中,随着对细胞认识的新突破,还会带来新的应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72700.html

上一篇:[转载]《生命系统的确认》摘录(2)
下一篇:[转载]《生命系统的确认》摘录(6)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