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历史与技术》主编谈技术史

已有 3063 次阅读 2017-11-27 06:27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与技术》主编谈技术史

武夷山

    History and Technology(历史与技术)杂志是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创办的开放获取刊物。该刊的两位新任主编分别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的历史学教授Amy Slaton 女士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历史学副教授 Tiago Saraiva先生,他俩撰写了该刊2017年第1期的社评,谈了他们对技术史及该刊定位的看法。社评原文见http://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7341512.2017.1310971。下面摘译(意译)其中一点点内容。

    作为主编,我们寻求能支撑我们对通史的认识的相关研究,它们提出诸如下列的问题:

----机械化和其他技术现代化的情形如何帮助了殖民地形成?

----从历史上看,从医学或医疗实践引出的物质性内容如何对身体能力和残疾发生了影响?

----哪些政府结构涌现出来后,决定了历史上基础设施的优先领域或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

----人们如何通过物质可扩展性而构想出了民主制?

----社区是如何通过技术技能的转播而形成和维系下去的?

     我们觉得,意识形态问题----从暴力到关爱、从利润到民主等意向性问题---可通过对技术的历史聚焦而获得漂亮的解释。人类体验中有非人类实体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这样一种看法在近年来已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界内部的认识转变为被更多人吸收认可的认识。随着人们意识到,对象物(object)、技术和环境都参与了社会团体和政治团体的形成过程,上述看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的一部分。另外,当我们询问“在给定的行当或给定的时代里,什么东西算是技术,什么可以算作技术”的时候,如果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后人本主义视角曾经提供了帮助,那么,存在论视角也许能鼓舞我们对技术事物之状况条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将我们所感兴趣的人类和人造事物都视为不确定的对象时,我们就超越了历史认识论,从而认识到,如果我们把“物体和文化”的关系看成图底关系,我们就不能对之进行最充分的历史探讨。对技术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早就认为,简单化的“进步”观是成问题的,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在工业文化中,很多技术描述都是线性的、单方向的,这就意味着创新与人类福利是携手而行的,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通史当然能对理解现代性之政治复杂性带来启示,而技术史可以带来丰富的解释细节。

    我们希望,本刊可以基于一些挑战性的叙事来支持那种历史揭示,挑战性的叙事观点有如:

----物质性之体验绝不可能是被决定的。

----技术总是主体性的。

----认识(无论是历史上行动者的认识还是我们当代人的认识)过程毫无例外都具有社会工具性。

  博主:由于本人不是科技史专业的,对一些术语的理解可能有误,术语的译法也可能与科技史界的习惯译法不一致,敬请行家指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086986.html

上一篇:英诗汉译:普通型丈夫
下一篇:[转载]“建筑师”谭盾:1+1=1的哲学艺术
收藏 IP: 1.202.82.*| 热度|

6 史晓雷 尤明庆 吴国林 张云 王继华 刘玉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