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觉得,意识形态问题----从暴力到关爱、从利润到民主等意向性问题---可通过对技术的历史聚焦而获得漂亮的解释。人类体验中有非人类实体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这样一种看法在近年来已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界内部的认识转变为被更多人吸收认可的认识。随着人们意识到,对象物(object)、技术和环境都参与了社会团体和政治团体的形成过程,上述看法已成为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的一部分。另外,当我们询问“在给定的行当或给定的时代里,什么东西算是技术,什么可以算作技术”的时候,如果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后人本主义视角曾经提供了帮助,那么,存在论视角也许能鼓舞我们对技术事物之状况条件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将我们所感兴趣的人类和人造事物都视为不确定的对象时,我们就超越了历史认识论,从而认识到,如果我们把“物体和文化”的关系看成图底关系,我们就不能对之进行最充分的历史探讨。对技术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早就认为,简单化的“进步”观是成问题的,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在工业文化中,很多技术描述都是线性的、单方向的,这就意味着创新与人类福利是携手而行的,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通史当然能对理解现代性之政治复杂性带来启示,而技术史可以带来丰富的解释细节。
我们希望,本刊可以基于一些挑战性的叙事来支持那种历史揭示,挑战性的叙事观点有如:
----物质性之体验绝不可能是被决定的。
----技术总是主体性的。
----认识(无论是历史上行动者的认识还是我们当代人的认识)过程毫无例外都具有社会工具性。
博主:由于本人不是科技史专业的,对一些术语的理解可能有误,术语的译法也可能与科技史界的习惯译法不一致,敬请行家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