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参加ISSI2017大会,一位学者做报告,选择某个自然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发现高被引论文中,西方学者不太关注热点,但是中国的学者太关注热点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热点,我认为有必要好好进行反思。
第一,有些热点是应该进行研究的,比如19大召开后的影响,涉及到很多领域的战略转变,这是正常的,也应该成为热点。
第二,所谓热点,无非是社会需求多,或者问题多,相关领域比较重要,这本无可厚非。对于人文社科而言,这些领域有一些学者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窝蜂地都挤进来,因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不同,人再多,不见得有什么创新,导致资源浪费。当年很多人研究鲁迅,现在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研究,无语。
第三,人文社科方法论研究,几乎永远成不了热点,但这正是人文社科所欠缺的,希望更多的学者进来。我国人文社科的根本问题,恐怕还是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大大加强。
第四,在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热点往往偏应用,这几年重视智库建设,一些政策建议得到领导批示可以相当于核心期刊论文或权威期刊论文,或者高级别奖励。我的观点是,做这方面研究一定要有相当宽的知识面和社会阅历,因为政策研究很复杂,新政策会带来新问题,不一定会解决老问题,而且政策效果很难评估,所以,轻易不要往这方面挤。
第五,急功近利现象太严重了。单位一年考核一次是起码的,然后3-4年聘期会考核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做热点研究容易出成果,基金也好,期刊也好,对于研究热点也采取鼓励态度。做一些相对冷门的研究,就比较孤独,坚守很重要,但是坚守太难了。
第六,人文社科研究更需要冷点。中国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一旦某个决策没有考虑周全,也会出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全方位开展一些冷点研究,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第七,课题指南也是热点指南。每年人文社科研究,相关部门都会发布一些指南,有些指南相当具体,鼓励学者们从事相关研究,当然这些领域自然就是热点。我在想,对于人文社科领域,如果没有指南会怎样?难道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会考虑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对于人文社科,建议指南更哲学一些,更高大上一些,太具体不是什么好事。
第八,要注意区分伪热点。这几年,很多高校都在大量进人,一大批海归、年轻博士入职高校,而人文社科学科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会导致某些学科研究人员增多,相应地成果也会增多,但并不代表说该领域就是研究热点。
第九,注意自然与人文社科的区别,自然科学应该有研究热点,因为背后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人文社科热点,应该适可而止。
2017.10.19 俞立平 于杭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