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u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ujiang

博文

说说东北经济那些事儿 (十二)苏联援建的效果

已有 2155 次阅读 2017-6-19 07: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苏联援建的效果
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把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开始了自主发展工业之路。这次贯穿整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布局调整,给东北经济带来的一个难得历史机遇。东北工业成为支撑这一轮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在很多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60年代初期的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这是中国自主工业化的起点。不过这个起点之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196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完了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在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帮助下,中国初步建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终于有了从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拖拉机等的制造能力也初具雏形。这些成就为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自尊,充分激发起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成就体现更多的是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低于全球同期工业发展速度。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对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拉大了。我这样说,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建国十年来,中国工业经济确实有了明显发展,这不容否认。不过,那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要是和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状况相比,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我们一直对当时的世界工业发展状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当时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盲目乐观。50年代中国发展工业的时候,最看重的是钢铁产量,并把钢铁产量当作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还在58年大跃进的时候提出了钢铁产量超英赶美的口号,殊不知,战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告别了钢铁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30年乃至40年代的工业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战前的工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标准化电气化自动化轻资产低能耗的新型工业成为西方工业生产模式的主流。新型工业的这些特点在重工业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钢铁时代的工业企业既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设备庞大而复杂,并且基本上是专属专用的,生产a产品的生产线无法转型用来生产B产品,要生产b产品,就要为b专门兴建一条生产线。而且,每一条生产线都需要一套配套生产流程从头到尾地服侍,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雇佣工人才能完成。这是中国的情况。战后西方国家的重工业则不再是这种沉没成本非常高的样子。他们的重工业开始向轻资产化方向发展。工业基础设施注重标准化和通用化。尽量避免或减少专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用生产设备的使用。生产线大多采用即插即用的插件模式,不同产品之间的生产切换起来非常方便,有力地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此外,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盘活了工业资产,使重工业也像轻工业一样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占领市场优势。战后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及。这大大减轻了重工业的劳资负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闪转腾挪更加便利。中国工业从起跑线上就开始落后的,不仅是年代,更重要的是工业发展模式。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工业与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反而拉大了。中国工业与战后新兴工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迟早要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这为九十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大面积倒闭埋下了伏笔。东北作为落后产能最集中的地区,遭到市场大面积的集中淘汰,其受到的冲击和打击是空前的,从此,东北经济便一蹶不振,再没有繁荣起来。

苏联援建的效果

六十年代开始,中国把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开始了自主发展工业之路。这次贯穿整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布局调整,给东北经济带来的一个难得历史机遇。东北工业成为支撑这一轮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在很多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60年代初期的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这是中国自主工业化的起点。不过这个起点之低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1960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完了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在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帮助下,中国初步建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终于有了从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飞机,汽车,火车轮船拖拉机等的制造能力也初具雏形。这些成就为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与自尊,充分激发起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成就体现更多的是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低于全球同期工业发展速度。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对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拉大了。我这样说,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建国十年来,中国工业经济确实有了明显发展,这不容否认。不过,那是自己和自己比。如果要是和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状况相比,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我们一直对当时的世界工业发展状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对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当时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盲目乐观。50年代中国发展工业的时候,最看重的是钢铁产量,并把钢铁产量当作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还在58年大跃进的时候提出了钢铁产量超英赶美的口号,殊不知,战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已经告别了钢铁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发展时期,工业生产模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30年乃至40年代的工业已经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战前的工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淘汰,标准化电气化自动化轻资产低能耗的新型工业成为西方工业生产模式的主流。新型工业的这些特点在重工业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钢铁时代的工业企业既是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设备庞大而复杂,并且基本上是专属专用的,生产a产品的生产线无法转型用来生产B产品,要生产b产品,就要为b专门兴建一条生产线。而且,每一条生产线都需要一套配套生产流程从头到尾地服侍,整个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雇佣工人才能完成。这是中国的情况。战后西方国家的重工业则不再是这种沉没成本非常高的样子。他们的重工业开始向轻资产化方向发展。工业基础设施注重标准化和通用化。尽量避免或减少专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专用生产设备的使用。生产线大多采用即插即用的插件模式,不同产品之间的生产切换起来非常方便,有力地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此外,融资租赁等金融创新盘活了工业资产,使重工业也像轻工业一样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占领市场优势。战后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及。这大大减轻了重工业的劳资负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闪转腾挪更加便利。中国工业从起跑线上就开始落后的,不仅是年代,更重要的是工业发展模式。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工业与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反而拉大了。中国工业与战后新兴工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其迟早要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这为九十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大面积倒闭埋下了伏笔。东北作为落后产能最集中的地区,遭到市场大面积的集中淘汰,其受到的冲击和打击是空前的,从此,东北经济便一蹶不振,再没有繁荣起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7021-1061638.html

上一篇:说说东北经济那些事(十一)东北为什么没滑坡
下一篇:说说东北经济那些事儿 (十三)烂尾工程
收藏 IP: 218.241.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