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你是否厌倦了当前的论文审稿制度 精选

已有 12834 次阅读 2017-6-7 09: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传统的论文审稿过程常常因为审稿人的偏颇意见导致论文被拒,也常常因为审稿人没有时间而一拖再拖。你是否厌倦了当前的论文审稿制度?《Nature》最新刊出的文章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审稿制度——『封闭式集体评审』。

编译作者:步一 /Indiana University           原文作者: Ausserhofer,D.

素材推荐人:王贤文 / 大连理工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搜狐

传统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下,投稿人一遍一遍地登录审稿系统账号,期待早日看到评审结果,因为这些评审结果有可能左右他们的学术生涯。而期刊的编辑经常在审稿截止日期后不厌其烦地发送邮件,提醒审稿人审稿。当审稿结果出来后,投稿人却往往会失望或者抱怨,因为这些审稿意见可能不够准确、过于绝对或有失偏颇,但审稿人的身份与地位又让他们无可奈何。审稿意见有时也非常模糊,例如这篇论文质量很高,应当予以接收或者这篇论文没有达到期刊的出版标准,不予录用。然而,质量高体现在哪里?如何没有达到期刊的出版标准?审稿意见没有明示,这对于提升论文的质量、对于促进学者的成长没有帮助。

你,是否已经厌倦了这种审稿制度?

去年,化学合成领域的期刊《Synlett》主编David Ausserhofer和他的研究生一起尝试了一种新的审稿制度——“封闭式集体评审

起初,当他与他的同事们讨论这种评审方式时,大家认为,审稿人数量过多可能会造成评审意见数量过大;这样,真正专家或懂行人的意见就会被埋没。还有人认为,这种评审方式会使得较为强势审稿人的意见占主流,造成一定的偏差。而且,如果一篇论文的审稿人过多,就会出现一位审稿人同时审过多论文的情况,争抢审稿人也会成为一个潜在的问题。

不过,主编David Ausserhoder还是进行了尝试。首先,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了解找到了100位审稿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该期刊的编委会成员。然后,他们联系了一家IT创业公司,构建了一个封闭式的系统,将待审的论文放到这个系统中,并只允许这100位审稿人匿名进入系统进行评价(但他们的身份可以被编辑看到);他们的评语可以被系统中的其他人看到。这样,这个系统就很像论坛”——审稿人可以相互交流意见,进行讨论。当审稿完成后,投稿者既能收到审稿意见,也可以看到经过编辑处理后的这些审稿人针对论文的讨论内容。

去年五月,主编上传了稿件;几天内就收到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审稿意见。今年一月,他们同时上传了两篇待审文章;但这次他们设置了72小时作为审稿的时间——结果每篇文章收到了几十条建议,这些建议的质量非常高,并且对于细节的关注很到位。

迄今为止,Synlett期刊已经尝试了十次这样的评审方式。这种新型的封闭式集体评审体现出如下的优点:

一方面,审稿更为迅速:封闭式集体评审模式一般只需要几天时间,但传统同行评议的方式需要数月。加快的审稿使得科研的实时性和前沿性更好。

另一方面,意见更为中肯:封闭式集体评审模式由于允许审稿人之间交流和互动,其生成的审稿意见往往更为全面和中肯,对细节的关注更为到位,这也降低了投稿人对于审稿意见的抱怨和不满。

不过,这种评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因为编辑需要阅读更多的审稿意见以及审稿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期刊编辑发现,工作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没有想象中那样增加很多。此外,之前预计的强势审稿人也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其实即便出现,因为编辑在系统中可以看到谁强势,如果其意见真的不中肯或影响了其他人审稿,编辑也可在发送给投稿人的报告中去除过于强势审稿人的意见。

那么,这种封闭式集体评审模式是否可以推广呢?

可以。虽然在这种模式下每位审稿人都评审了较传统模式下更多的稿件,但他们只自愿评审他们感兴趣或想评审的论文,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这些审稿人乐于与其他审稿人互动和交流,这样产生的意见也更具有建设性。

另外,这种发起于论文审稿中的封闭式集体评审模式或许也可以推广到项目评审、人才计划评审中。

同行评议的新方式,从幕后走向台前

公开同行评议,你支持吗?

同行评议的危机


Ausserhofer, D. (2017). Crowd-based peer review can begood andfast. Nature, 546(7656), doi: 10.1038/546009a.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59469.html

上一篇:『十年磨一剑』值得倡导吗?
下一篇:当多数教师来源于少数几所高校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18 武夷山 杨小军 周健 魏焱明 梅卫平 刘鹏飞 史晓雷 曹建军 杨正瓴 刘金义 戴小华 徐耀 强涛 蒋新正 陈冬生 xlsd louiexp blackrain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