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日本,我算得上“知日”吗?
最近,陈安老师推出一本精美、雅致的大作:
《樱花残——灾难视角下的日本文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053619.html
陈老师不仅文章写得好,文笔优美,而且为人谦逊得体。
前几天,他赠书于我,并在来信中,绅士地说我“宁兄对日本了解甚深”,希望我找出书中的“讹误”。
他的书选择岛国无处不在的樱花为入口、为路径、为反射镜,剖析日本文化、民族性。 深入浅出,引经据典,道出:“日本人普遍性的孤独、忧郁,投入时能到身心俱疲,认真时可谓一板一眼,乃至灿烂时的忘情奔放,飘逝时的极致坦然,都是樱花开落的模样。瞬间的灿烂,却是永恒的凋残。”的现象与渊源……“从灾难视角出发,从多个维度解读了日本和日本人的文化与文明,以及各类文学艺术形式、政治信仰和民族风俗。”……
读着陈老师的书,享受着那优美的文字,突然间,有一种顿悟:
说日本,我算得上“知日”吗?
回忆自己初来乍到时对日本的感受,
对比今天,自己对日本认识的变化……
我想起了大学物理老师张老师。
记得他总是喜欢把课讲得趣味横生,至今难忘的是,他在课堂上用:“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讲解物理现象的情景。
人的一生,一路走来,会有许许多多的偶遇,彼此会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痕无痕的影响……张老师给予我的影响,恐怕就是把这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歌,镶嵌到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了我世界观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回到主题,其实,我对日本的了解,也完全应了苏轼先生的至理名诗,我从国内、到日本,随着在日本生活时间的积累,我对日本的认识、看法、观点……也在不断地“生长”着!
今天,拜读陈老师的佳作,这种感受尤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完美永远是无法企及的……
这世界的一切存在,无所谓什么正确与不正确,所谓正确都是一种立场、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局限条件下的判断。
具体到看日本,等同看中国,看一切事物,不仅会因为远近、高低、角度的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多维坐标点上,看到的风景完全相同,但因为三观的不同、年龄阅历心智的差异,对同一风景的解读也会千差万别、甚至南辕北撤……
就像看重峦叠嶂的庐山,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所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在日本人堆里摸爬滚打、生活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许我可以听到日本文化心脏跳动的节奏,钻进日本文化的肠子徜徉漫步,但我却失去了从远处、更全面地看到日本全貌的客观位置,“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因为我已“身处在庐山之中”太久……
2017/05/26中午东京霞ヶ関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反对捕鲸游行(手机远距离随摄)
同理推之,
当我远离祖国多年之后的今天,
应该说是拥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理性地观察、认识祖国的客观条件……
人气作品,一定是赢得众多共鸣!
而读者能有所共鸣,一定是读者在看事物的远近、高低、角度,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阅历心智等诸多方面,与作者有其相似、相近之处所在吧!
感谢陈老师的佳作启发我思索,就像张老师教我物理的同时,影响了我的思维一样,陈老师对日本大气、全面、详实的解读,启发我自我反省,豁然回首,幡然顿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完美虽然永远无法企及,但对同一事物,基于远近、高低、角度,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阅历心智的诸多不同所进行的解读,都是靠近客观的不可欠缺!无所谓正确与否,尊重、学习不同条件、基础上的解读,是追求科学人生的基本素养……
恭贺陈安老师大作诞生!
拜读受益良多!再次致谢!
红叶随笔 2017/05/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5 2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