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特曼与金斯堡两位诗人的异同
武夷山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的Bulletin(简讯)杂志2016年夏季号发表了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波士顿大学英语教授Bonnie Costello女士的文章,The Poetry of Walt Whitman and Allen Ginsberg(沃尔特.惠特曼与艾伦.金斯堡的诗),原文见https://www.amacad.org/content/publications/pubContent.aspx?d=22352。文章说,两位诗人早期作品的遭遇是很像的。
1855年,惠特曼(1819-1892)自费出版了《草叶集》。1860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著名文艺评论家Charles Eliot Norton(1827-1908)曾评论说,《草叶集》是一本“罕见的、没有章法的诗集”。1855年,惠特曼37岁还不到,是自学成才者,他一会儿在印刷厂做工,一会儿做报纸编辑,喜欢流连于剧场和歌剧院。反正,没人承认他是好诗人。
惠特曼与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一样,都认为诗人的本质是歌手。英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Ian Bostridge(1964年生)在听了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套曲《冬之旅》后写道:“曾有人说,伟大歌手的测度标准是,你会感到歌手仿佛在对你一个人唱;......不仅唱给大众听,也唱给个人听,这是美学交流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几句评语似乎也很好地描述了惠特曼的诗作。
在《自我之歌》中,惠特曼描绘了大自然的音响、人类活动的声音以至听不见的声音(“年轻人心灵的抱怨”),世界上的这些声音本来是互不关联的,但在惠特曼的心中,它们是和谐的,它们是载着他前进的音乐风帆。
“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诗人金斯堡(1926-1997)在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但是当他1956年发表诗集《嚎叫》的时候,也同100年前的惠特曼一样不受待见。1979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的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John Hollander(1929-2013)在1957年评论说,《嚎叫》“这本糟糕的小册子”“完全缺乏体统”。
金斯堡发表《嚎叫》时30岁,他母亲有精神分裂症,他本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辍学生,自称信佛,是“垮掉派”诗人,住在旧金山。《嚎叫》是在伦敦出版的,当时这本“伤风败俗”的诗集是会被美国海关没收的,进不了美国。金斯堡在新泽西上高中时,就迷恋上了惠特曼的诗。因此,他的诗风很像惠特曼,有念咒般的诗行,有大量事物的排比式枚举,有连祷文式的絮叨。他也像惠特曼一样,把神圣的事物与世俗的事物扯到一起。他的广阔,他对时间与空间的超越式的反抗,都像惠特曼。但是,他的情绪是疏离的,而不像惠特曼那样注重关联与和谐。
金斯堡说,诗人总是局外人,而惠特曼是“勇气导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