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好读书,却不能只是有脚书橱 精选

已有 4005 次阅读 2016-9-25 11: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书定价

小时候,我不能找到更多的书看,就养成一个习惯:看字典,找到什么字典都可以。先是有一本汉语小字典,我一直看,后来弄到了一个成语小字典,我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成语字典里经常会有典故小故事,让我倍感兴奋。没事读字典的结果就是我会认会写的字超出我的年龄水平,而会的成语则更多了,尤其是一些不常用的生僻成语,我也知道了不少。

“有脚书橱”这个词我就是这么知道的。

第一次看到这个成语的时候,我不太相信是成语,也让我对成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这种说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进一步,让我对读书有了敬畏心。

有脚书橱本意是比喻学识渊博的人,后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它的出处是来自宋朝龚明之《中吴记闻》:“叔祖讳程,字信民……自幼读书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庐,攻苦食淡,手未尝释卷。记问精确,经传子史,无不通贯,乡人号为'有脚书厨(橱)'。”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我更倾向于“学而不思则罔”这种意思,读了一库的书,却只是读了而已,至于书里讲了什么道理,这本书和那本书的观点又有何异同,根本不会去思考,这和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还不一样,毕竟陶渊明后面还有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有脚书橱,只是书架长了脚而已,书架放再多的书,那也只是书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婳婳现在读的书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我读到高中的水平,这也是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了,那时候我们确实是没有书,资源匮乏,但是她的写作能力却远不如同年龄的我。

记得我读书的时候,造个句都恨不得写成一个小故事,写作文更是尽最大的能力,搜刮脑子里所有的词汇和句子,每次都非常用心地写每一篇写作。

因为能获得的书太少,所以每一本书我都非常珍惜,不惜通过反复抄写诵读背下来。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一本从老师那里借得的《增广贤文》我反复抄了六遍,终于能够全文背诵下来,并且通过反复诵读自己理解了基本的意思,这也成为我后来的为人做事的准则。

但是婳婳现在,因为书实在太多,每本书都是看过就丢开,喜欢看的书也是沉迷在故事里面,看完就如一阵风吹过,留不下什么痕迹,更不要说让她选择性地背诵记忆,那是肯定接受不了的,觉得受了好大的委屈。

不过有一点,我的想象力远不如她丰富,这也是因为我没有机会读到她这么多奇思妙想的书,她们现在是想象力丰富而执行力不足。

想和做毕竟不一样。

每次和婳婳聊天的时候,可以感觉得到,她的知识面很广,词汇量也大。她言语风趣,用词多变,想象力天马行空,可是到了让她写的时候,却表现得很痛苦,写得很慢,而且写不了多少,写一天的活动,能几句话高度概括,细节全无,令人崩溃。

我问她,为什么不能写得更详细点,这么写是敷衍谁呢?

婳婳说,我实在不会啊!我真不会!

我问她,如果《哈利波特》的作者也这么写故事,就写有三个小孩,在霍格沃茨读书,一次次打败了坏蛋伏地魔,正义战胜了邪恶,就这么干巴巴几句,你还要看吗?

婳婳眼里饱含泪水,使劲摇头,说,我不爱看!

我说那是啊,你不爱看,你写的这个也是干巴巴的,我也不爱看,别人也不爱看!

婳婳还是一直重复,我不会啊!

是不会还是不想?我想这是个问题。

谁都知道,看花容易画花难,动嘴容易动手难。背诵一篇文章肯定比轻松读一本书难,而自己写一篇小作文则难上加难。

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可以随意发言评论别人,而真的让他写出一篇系统的综合的文章,那还不如杀了他。为什么呢?只不过因为,说起来天马行空也不会有人特别揪着不放,而写的太乱就不行,就不会有人看,或者会被人批判。

对于婳婳的这种表现,我经常陷入思考,为什么她这么爱看书,却不能自己写呢?

有人说,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没错,写作需要天赋,那是因为依靠写作去打动别人是一种需要天赋的能力。但是我同样认为,一般的写作,不需要天赋,需要的是训练。

语文的学习和数学、英语的学习都不一样吗?应该是有相同有不同。

我认为,学习老祖宗的东西,不妨用用老祖宗的办法。

老祖宗也说过,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老祖宗的方法学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应该是最有效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语文也是这样,就应该反复诵读,不能只停留在我会读、我读过了这种层面。

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为什么婳婳读了那多么多的书,却不会自己组织语言,就是因为她只是沉浸在故事里,并没有真正领会别人是如何作文的,如果她能够跟我小时候一样,拿起一本书反复背诵,一直背到别人随便提一个上句,我都知道下句,那么她写文章,也一定能做到写了上句知道怎么写下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现在的孩子,家里的书越买越多,也越看越多,但是每本书看完了,到底讲了什么事,说不清楚,再问学到了什么道理,更是不知所云。

为什么会这样?

还是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偷懒,只带着眼睛去读书,根本没带上脑子和心思。

朱熹在《训学斋规》里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而陆九渊在其诗《读书》里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如果只是泛泛地读,读一百本和读一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读书不思考,不如不读书。美国的富兰克林都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如果家长只给孩子买书,不能引导孩子思考,那就不能说我家孩子读了很多书,怎么就写不出一篇囫囵文章呢?语文怎么就学不好呢?

原因很清楚,他就是走马观花看了个热闹而已,大风吹过了无痕迹,看了就是看了,没有多少实际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一度以为,婳婳看了那么多的书,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会让她不会发愁语文成绩,谁知道,真的到了上学的时候,她居然还是为了写小作文哭鼻子。

我深刻体会到,我认为简单的事情,孩子不一定觉得简单。

就是因为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却没有自己动笔去写,书上的字没有变成自己会使用的字,那其实还是没有用的。

据说范文澜先生的书房挂了一句对联,内容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有人理解是要坐得住,写有思想的文章,我觉得还应该加一点,那就是,文章是需要反复写,反复修改的,而写作能力就在这反复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小朋友也一样。

有一次婳婳的小作文,我让她写了四遍。每次写的时候我都让她空一行写一行,方便我们一起修改。

写完一遍的时候,我让她把文章读了一遍,然后我修改了很多,再让她回去根据我们的修改再写一遍,不允许照抄,婳婳哭得很伤心。就这样,她读了两遍,改了两遍,哭了两遍,第三遍再拿给我的时候,就修改得很少了。到了第四遍,她自己笑了,说妈妈,我觉得我写得真不错。

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不是不会写,而是不想写,如果真的用心去写,反复修改,怎么会写不好。写作是一种能力,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妈妈,我每天都要面对这个不好学、那个不好学的难题,我本人也是偏爱语文,所以有的朋友经常问我,怎么教孩子语文的问题。

他们说英语好说,背单词背课文就好了,反复练习就可以了,数学多练习也可以,数学有公式有习题,可是语文,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是不行。

我只能说,这是对学习语文最大的误解。

语文也是需要背诵默写和练习的。否则,读了那么多书,孩子只是变成了有脚书橱而已,对于孩子的语文水平,尤其是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大的作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8488-1004890.html

上一篇:那些河流,从《诗经》奔涌至今
下一篇:年过四十而见恶,慎矣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2 姬扬 武夷山 冷逢春 黄仁勇 强涛 曹长青 李颖业 zhouwangpu fnfeifei momowu xiyouxiyou yangb91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