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编辑不是你想做就能做:不适合做编辑的十种人 精选

已有 26055 次阅读 2016-9-14 14: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篇文章是在8月31号从南京回北京的高铁上写的,当时带着婳婳,她散瞳不能看电影打发时间,也看不了书,又不能上网,所以安排她玩魔方,我就只能看书或者写字,索性打开电脑写着玩,心血来潮总结了一下自己做编辑的心得,其实我就是强迫症患者,做编辑很辛苦,经常半夜一猛子醒来担心自己稿子出错,然后再也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到办公室仔细检查后才能放心。

这篇文章被公众号“编辑邦”发布,也引起一些同行的讨论,发到这里,也是借此机会让我们的读者和作者看看,了解编辑工作的一些特点,能多多理解编辑们有时候的一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比如我就恨不得天天给人改错字,经常被婳婳爸爸鄙视:)


又要到了一年一度的编辑资格考试期,可以预见,又有一大波编辑要持证上岗了。

编辑资格考试不同于其他资格考试,一年只有一次,如果不能两门一起考过,第二年都需要重考,并且考试题量较大,难度较高,通过率较低。

出版编辑资格考试很难,编辑不好当,但是编辑从业人员却不少,主要原因还是今天的出版行业依然没有摆脱半人工的工作模式,属于技术较低端、人口密集型产业。很多编辑都是半路出家,或者过渡一下就换到别的行业,“铁打的出版业,流水的编辑们”。曾经有人编排出版行业是“各行各业都不理,指着编辑来兜底”。似乎编辑这个职业门槛很低,很容易做。

但是,编辑,真的是人人都能做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些人真的不适合做编辑,比如以下十种人。

一、期望赚大钱

自古以来,图书出版业就是清水行业,微利如鹭鸶腿上的肉,编辑更是一碗清汤挂面,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偶尔有几个编辑碰运气做了大卖的IP,赚了钱,但是这种绝对是小概率事件,比在横店做群演突然出名的概率大不了多少。

有人做过比较,同一专业毕业的两个同学,如果刚毕业薪水差不多,几年后,从事编辑行业的人的收入有可能只有另一个从事热门行业的几分之一。最近网上流行砍柴的和放牛的聊天的段子,两人聊了一天,砍柴的柴还立在林子里,放牛的牛吃饱了,编辑怎么划分都只能算砍柴的,一天不开工,一天就没得柴烧,必须时刻兢兢业业干活才可以,如果稿子没看,绝对没有田螺姑娘半夜出来帮你干了。

因此,抱着赚大钱的想法投身出版业,肯定会铩羽而归,大失所望。

二、想借此出名

谁都知道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司马迁著《史记》,那有谁知道帮助他们整理编辑的人是谁呢?估计谁也不知道吧!

据说,吕不韦为了编撰《吕氏春秋》,召集三千门客,历时十余载,还有诸多当时的大家参与编辑,可是没有多少人能考证出到底哪些人参与了编辑。大家都看到艺人在台前展示的时候光鲜亮丽,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化妆师是谁,纵然有知名的化妆师,那也是偶然可见的星光。

编辑的工作性质与裁缝差不多,为人作嫁衣裳是宿命,如果想借出书的光芒出名,难。如果想做编辑,最好不要抱有这种想法,免得落差太大心理受不了。

三、强迫症患者

不知道谁最开始总结的,出版是一个有遗憾的工程。

诚哉斯言!

除了据说的《吕氏春秋》字字珠玑,毫无可改,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见过没有丝毫瑕疵的图书或者文章。毕竟现在是快节奏时代,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如当年慢的时代一样,穷其所能去修改,只能在规定的流程、规定的时间内尽量减少错讹。

如果编辑是强迫症患者,一定要把所有错误都改干净才能放手,估计会累得吐血还费力不讨好。新闻出版署都规定了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都是合格的,编辑只需要将每本书的差错率控制在这个范围以内就可以了,无需过分苛求。

四、做事敷衍者

做事尽善尽美的强迫症患者做编辑会特别辛苦,不适合做这份工作,但是做事敷衍的人更不能做编辑。

无论是多仔细的作者,也不可能保证他的作品没有错讹瑕疵,编辑必须非常警惕每个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错误是随机出现的,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上一页没有出错,下一页也会没有错。甚至,在出版过程中,上一次编辑校对的稿件没有错,不等于下一次不会出现。毕竟编辑、排版、校对都是人工完成的,只要是人工,就不能绝对避免错误出现,所以必须每个流程都严阵以待,精心编校。

五、耐不住性子

出版真的是一件繁琐累心的工作。一般情况下,一本书稿至少要看4遍,极端情况时,一本书拖延一两年也不能出版,编辑能看稿子看到吐,比作者看的次数都要多。如果遇到作者大范围大幅度修改稿件,编辑需要非常仔细地核对原稿和修改的稿件,确保作者的修改都能正确地修改在书稿里,这需要极有耐心和细心。

如果编辑没有足够的耐心,看到自己用心编辑修改的稿件被作者又改得乱七八糟,估计恨不得去和作者撕起来,把稿子扔到作者桌上,大叫老子不干了。

六、其实不爱书

有的编辑说,我平时最不爱看书了,一看书我就想睡觉,一看书我就眼睛疼。如果是这样,还要做编辑,真是太辛苦了。

出版社里什么都不多,就是书多、稿子多。

不管去哪个编辑的办公室参观,可以看到靠墙摆满的就是一次次校样的书稿,走廊里有可能码起一堆堆的新书,这些印满了字的纸都是书,而且都是编辑看过了的书。不能想象,如果编辑一点都不爱看书,他从事这个需要一年看数百万字的书稿,反复看好几遍,那得多受罪,跟上刑罚差不多吧,那上班的感觉就真的跟上坟一样。

七、不关心时代

现代社会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昨天我们还在讨论《三体》,今天《北京折叠》就变成最时髦;昨天还在热议“陆上三峡”,今天“弃风”已经是媒体的头条。

这时代变化之快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如果编辑不能时刻关注社会上科技、人文的各种变化、进步,勤加学习,尽量跟上社会的脚步,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是固步自封,不愿意多学习多关注,很难想象能做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书。如果编辑出版的书总也跟不上时代,销量堪忧,从而收入更加微薄,估计做一段时间编辑也会坚持不下去了。

八、没有好奇心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心则是知识的萌芽。塞缪尔说,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爱因斯坦则说,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列举这么多名人名言,无非是想说明一件事情,好奇心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编辑工作需要好奇心,其实地球上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葆有可贵的好奇心,唯有如此,才不会在工作的日夜消磨中变得得过且过,毫无生气。

编辑在工作中对每一部作品都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下一部作品也怀着好奇心,对遇到的下一个作者怀有好奇心,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充满好奇和预见,才能使每一天的工作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工作的质量也有可能更高。

九、不敢去做梦

周星驰说人若没有梦想,跟一条咸鱼又有什么分别。马云也说过,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做编辑,也要有梦想的。

本文的一开始就说了,想发财出名的人不适合做编辑,这里又说没有梦想的人不适合做编辑,这是自相矛盾吗?因为本来有的人的梦想就是发财出名。当然不是,这里的梦想是出一本好书、出一本有益于人类、社会、国家的好书,当然出了一本好书也有可能发财出名,也有可能不会。

假如一个编辑在自己的工作历程中,连出一本好书的想法都没有,真的有可能创造出数不清的文化垃圾,那种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归,编辑是要有梦想的。没有梦想,天天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会把人逼疯。

十、没有责任心

如同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好奇心,责任心也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

将责任心放在最后一个,说明对于编辑工作而言是压轴的最关键的,如果没有责任心,真的不适合做编辑。

作者作品的好坏,首先是作者写得怎么样,内容是否符合时代主流,符合读者的审美,其次与编辑的锦上添花分不开。一部好的作品,首先得内容好,其次是没有明显的错讹。

作者不是万能的,编辑对作品的深加工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责任心,不能用心帮助作者修改作品里的错误,那就是不合格的编辑,最终会被作者和读者抛弃,想干也干不长久。

以上列举了哪些人不适合做编辑,其实并不全面,做好一个编辑需要做的方面更多。出版行业虽然利薄事多,但是责任却很大,图书、期刊、报纸印刷出来,传播出去,影响巨大。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更快更广泛,影响力更是不可想象,编辑工作对于社会文明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编辑,应该能够把好的作品推介给读者,将新思想、新科学、新技术在社会推广,他不单纯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并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做的。

入行前,每个准编辑都需要掂量好,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做编辑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8488-1002897.html

上一篇:那些河流,从《诗经》奔涌至今
下一篇:既然这么难,你干嘛还要出书呢?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35 姬扬 郑小康 朱晓刚 蔡小宁 杨正瓴 章雨旭 刘钢 史晓雷 马志超 武夷山 吕健 强涛 王启云 王善勇 梁进 黄永义 黄仁勇 高峡 张学文 马德义 陆玲 蒋永华 高建国 钱家骏 王超 zhouwangpu fnfeifei momowu fumingxu shenlu xlianggg aliala biofans copier houweido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