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 博文

最新发表的博文| 推荐阅读的博文

2024年7月19日晚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杨学祥 2024-7-19 18:35
2024年7月19日晚报:强震频发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杨学祥,杨冬红 &nb ...
72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学术哲学的邀请——学术的意义
热度 1 姚伟 2024-7-19 18:16
学术哲学的邀请( 70 )——学术的意义 今年暑假,在科研能力养成社群任兵老师的之间生活实验室,庄育婷老师和任兵老师发起了非典型博士成长营,聚焦于博士自身的整体性发展,旨在通过艺术治愈的形式,帮助参与者挖掘自我、反思和拓展职业生涯。两天的活动,林建衡老师和我参加了,其中林建衡老师负责的板块是戏剧创 ...
46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暗物质与宇宙50-物质唯一性
张延年 2024-7-19 18:05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唯一性 与时间和空间不同,每个物质都很特别,且无法替代的。物质都具有唯一性,即同一物质不能同一时刻在两个位置存在,否则就不是同一物质。 无论是从宏观看,还是从微观看,每个物质都是不一样的 ...
1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49-物质时间性
张延年 2024-7-19 18:04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时间性 时间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即物质存在具有连续性。时间性是物质存在连续性的体现,物质的存在不能中断。即任何物质不能脱离时间而单独存在。另外,时间性也是物质运动连续性的体现。任何物质的 ...
1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1981年信件来往目录和聘任黄德禄先生为北师大兼职教授
黄安年 2024-7-19 18:04
1981 年信件来往目录和聘任黄德禄先生为北师大兼职教授 【1981.1.1-1981.12.31记事本】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24 年 07 月 19 日发布,第 34976 篇 【个人所藏资料 — 个人日记( GRSZZL-GRRJ-324 】 三月起开始摘要发布个人历年所藏记事本记事内容。今 ...
62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48-物质空间性
张延年 2024-7-19 18:04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空间性 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是空间性,即物质占有空间。空间性是物质存在的体现,或大或小,物质一定占有空间。任何物质不能脱离空间而单独存在。另外,空间也是物质运动广延性的体现。也就是说,空间容纳 ...
1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47-物质能动性
张延年 2024-7-19 18:03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能动性 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能量,没有能量的物质不存在。能量是物质改变其他物质运动状态或摆脱场力束缚的能力,只有通过做功能量的能力才能得以展现。任何物质都携带能量。 相对于宇宙万物,任何物 ...
11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46-物质含电荷
张延年 2024-7-19 18:03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含电荷 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任何物质都包含电荷。物质普遍为电中性,但电中性的粒子至少包含两个粒子,且至少一个携带正电荷,一个携带负电荷。电中性的物质是由于粒子的电荷对称性完好,显电性的物 ...
10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45-物质质量性
张延年 2024-7-19 18:02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质量性 质量性是物质的重要属性,所有物质都具有质量,没有质量的物质不存在。物理中认为光子等粒子的质量为 0 。质量为 0 的都不是物质,实际上是微观层面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或是宏观层面粒子相互 ...
107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与宇宙44-物质守恒性
张延年 2024-7-19 18:01
暗物质粒子由正反粒子构成,暗物质与正反粒子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解开现代物理与现代天文的唯一正确路径。 物质守恒性 物质既不能被创生,也不能被消灭。物质守恒包括物质性的三个方面,质量守恒、电荷守恒与能量守恒。 与物质守恒冲突最大的理论是质能方程。质能方程理论认为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是一个物体 ...
9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5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