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硕
耳顺之年的话(二) 论文写作经验谈 精选
2025-9-26 17:30
阅读:898

研究生在校经受培训,除了听课、考试,论文写作也是重要一环。今天借机谈谈这事。论文有学位和期刊论文之分,被现在的学生称为“大论文”和“小论文”。二者的写作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

先说共通之处。作为写作,无论是论文还是小说、散文,都需要思路清晰地呈现出自己想要表述的观点、内容,这是一切写作的核心。在论文特别是科学论文,需要格外强调文章的逻辑性。社科我不大了解,但应该相差不大。即使小说散文,无逻辑的文章,大概只能当笑话看。即使那种意识流的前卫作品,也有其内在逻辑性,更别说类似“八股文”的科学论文了。

从写作技术上讲,最好先搭好框架,可以拿盖楼做比喻。框架的含义,是论文分几部分写作,每个部分承担什么功能。写作方式在有的学校培养手册里有细致的要求,同时也有一些行文的限制。对于小白来说,知道理工科的学位论文分为导言/绪论(包括综述)、正文、实验部分、结语/前瞻讨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图几大块即可。每部分有各自的功能,且上述这个顺序也是大家公认的呈现方式。正因为格式基本限定了,所以我才说论文像“八股文”。

为了顺利通过评审、答辩和毕业拿到学位,学生大概率不会出圈,非要搞出很有个性的东西,比如对顺序或呈现方式标新立异(创新不是我说的标新立异)。尽管文科、艺术类比理工科更有可能“出格”(理工科学生本来就给人循规蹈矩的印象,尽管这不乏刻板印象),但至今也没听说有谁的学位论文“不合规矩”并且还通过了。

前面讲的“搭好框架”,不仅是了解上述“起承转合的八股文式”写作顺序,在实践上还可以分成砌块(block)方式完成----比如说导言写完,先留着正文慢慢写(论文里的最大一块),去把实验部分和之后的东西鼓捣好,也未尝不可。当然,参考文献需要伴随着综述和和正文写作而定,所以不能早写;结语如果没想好,也可以等写完全文再写(实际上做完或者做了大部分课题,心里肯定有结论可下了),而且这样也更符合写作顺序的逻辑。

上述这些是我自己的写作方式,当然不是唯一的做法。当年我写博士学位论文时,正文部分是断断续续、一边做课题一边写的,等课题做完了,论文也基本写完了,需要的只是一些修改和语言润色。至于正文外的部分,更是可以提前准备好材料,就等最后一起组装成文。我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脑中对课题已有框架。对于破坏性或创造性的研究结果,这样做是不可行的。这也反过来可以推断,我做的研究不是破坏性的,而是改进型的。不过,现实是很少有学生能接触到破坏性创新的科研成果(导师一般不大敢把这种课题安排给学生,生怕TA毕不了业,意外遇到的另当别论),所以我的做法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可以使用的。

下面再说说期刊论文写作。因为我们写英文文章多,而且前面也说了中文(学位)论文的写作,所以下面以英文文章为例。先说框架,可分为若干部分(sections):Title, Authorship, Abstracts, Introduct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可以是两个独立的sections或是合成一个section), Experimentals (可以放在introduction之后,为生物学论文常见;化学论文则是放在这里), Conclusion (可不单独作为section,放在文尾即可), Acknowledgment, References。由于期刊空间有限而研究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期刊对提供原始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supporting materials/supplement (SI)很常见,把正文里放不下的东西、编辑部要求提供的东西,一股脑都塞到SI里。

细心的人可以看出,“大小论文”的格式比较像,只有不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二者的内在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某个(你完成的科研)工作内容,以有逻辑的、语言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推销”自己的学术观点。

在写作上,由于学生独立从事英文写作的能力稍差,也不像学位论文一定要本人独立完成(导师只是提供指点和一定的修改意见,语言润色有的导师会帮助,有的导师则让学生自己去做),因此我组的论文或是我起草,让助手和学生把他们的素材拿来(也是独立的block)由我整合成文。当然我也知道这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不是好的方式,但学生自己不在乎(甚至巴不得老师写),而且又有效率的需求,这样的做法也就持续下来了。只有少数学生能力较强,或是投稿期刊的要求不高,那就是学生写初稿,我一遍遍地改,最多改过七八版吧。有时觉得还不如自己写呢,但为了学生也算是“奉献”了----只是不知道学生是否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写过论文/文章的人(我习惯上把学位论文称作“论文”,把期刊论文称作“文章”,以示区别),都知道大部分内容是有比较固定格式的八股文,各种期刊差别最大的反而是参考文献!为何如此,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其实参考文献的标准化是最容易实现的,但各个期刊一直没有统一,因此对作者来说,最挠头的部分往往就是参考文献的格式,要花很多时间整理(幸好近些年有Endnote软件帮忙),特别是被拒稿后改投期刊,文献格式的改动几乎是最花时间的。

由于包括中国作者在内的有些非英语国家的作者英语写作能力较差,那些对语言要求较高的期刊往往建议他们进行language editing。在我读书的时代,只能找英语好的同行(特别是英语母语的教授)帮忙修改,但人家也忙,而且是无偿帮助,实在不好意思多麻烦。近年来应运而生的语言编辑公司,在商业上弥补了这个需求。一些退休或是想兼职的、有(论文、英文)写作能力的教师,经过平台(其实就是中介)提供有偿的编辑、写作服务。我想和学生说一句:你们老师给你们的帮助是有经济价值的。虽然老师在学校里给学生指导和帮助是理所应当的(老师为此获得工资了呀),但学生请记住你得到了无偿帮助,应该感谢老师,否则老师可以把这个时间有偿帮助他人。如果学生有客户心态(现在的学生似乎不少有这个心态,特别是那些收费较高的民办和实力不足的学校),认为老师理所应当给我这个客户服务,那对传统的尊师重道而言,是一种悲哀。

注:本文发表于公众号“分子间的斗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方唯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934-150366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