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geonlv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rgeonlv

博文

VNS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

已有 4741 次阅读 2017-12-31 23:0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癫痫, 迷走神经刺激术


癫痫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达150/10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药物治愈或者控制癫痫发作,但有一部分患儿会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药物难治性癫痫是指应用两种正确选择、可耐受的抗癫痫药经足够疗程、足够剂量治疗(单药或联合用药)仍未能控制发作的癫痫。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中,一部分可以在影像学检查(MRICT等)中发现明确的颅内局限性病灶,如果通过临床症状学、脑电图、影像学等方法评估后能够确定病灶与癫痫相关,即可开颅手术切除病灶,达到控制甚至治愈癫痫的目的;还有一部分患儿在影像学上未能发现明确的病灶,但症状学和脑电图提示颅内有局限性的致痫灶,则可以通过开颅手术植入颅内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脑电监测确定致痫灶,再经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也能达到治愈或控制癫痫的效果。然而,不幸的是,仍有一部分患儿无法通过切除性手术治疗或控制癫痫发作,这部分患儿或者在脑电图上有广泛的异常放电、发作形式多样,或者无法确定局限性的致痫灶,或者影像学上表现为多发的病灶,不适合切除性手术,其中有些患儿不仅发作仍然频繁,还有认知或行为异常,不仅自己的生活质量低下,也严重影响着父母和其他亲属的生活和工作。

那么,这部分患儿是不是就彻底没有办法治疗了呢?

当然不是,迷走神经刺激术就是一种选择。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一种通过刺激一侧颈部迷走神经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神经调控技术,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已20余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已经得到证实。1994年和1997年,欧盟和美国先后批准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00年正式批准VNS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鉴于控制早期癫痫发作可以使患儿的认知得到长期改善,相对于抗癫痫药物和切除性手术,VNS的并发症少并且对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也较轻, VNS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2013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新版指南正式将儿童列入VNS适应证。我国也已有关于VNS治疗25岁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报道。

VNS的适应证包括:(1)不适合手术切除致痫灶的难治性癫痫;(2)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或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难治性癫痫;(3)致痫灶切除术后仍无法控制癫痫发作的难治性癫痫。

VNS的禁忌证包括:(1)存在进行性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疾病、心律不齐、溃疡、全身情况不佳;(2)智能障碍,不能配合术后神经调控或无法表达不良反应者;(3)依从性差,术后管理困难。

手术方法:一般选择左侧迷走神经,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无需开颅,仅在颈部和胸部各作一小切口,将刺激电极缠绕固定于左侧迷走神经干,将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胸部,连接导线和脉冲发生器。通常于2周后开启,进行刺激参数的调整;亦可提前或延后1周开机程控。

VNS的并发症有:(1)术中电极测试时偶可出现心动过缓或心脏停博,但非常罕见;(2)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声音嘶哑、间断性呼吸困难、声音改变、咳嗽、疼痛、气管周围血肿、感染(发生率3-6%)、恶心、一过性单侧声带麻痹等。睡眠性呼吸暂停在调整刺激强度后会改善或消失。长期使用者可出现迟发性心律失常和晕厥,但罕见。

VNS的优点:与其他癫痫手术相比,VNS最大的优点是不用开颅、手术风险低、创伤小、并发症少、刺激可逆可控等。此外,患者自感出现发作先兆时,可以由患者或家属紧急启用体外磁铁,抑制癫痫发作、降低发作的严重性或缩短发作持续时间,被喻为“电子药物”。

VNS的缺点:应禁止将刺激装置暴露于任何射频发射线圈。价格昂贵曾经限制了VNS在我国的开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治疗成本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尤其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的问世为我国众多难治性癫痫患者增加了一种选择。

       VNS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不是根治性手术,其作用在于改善脑功能、减少癫痫发作频次、减轻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术后仍需应用抗癫痫药物。资料显示,50%以上的患儿在接受VNS治疗后,癫痫发作可以减少50%-60%以上,但发作完全停止的比例较低,约在5%-10%左右。VNS可以改善患儿的注意力、认知、行为、情绪和生活质量。此外,与大多数药物不同的是,VNS的疗效是持续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癫痫的控制效果会更好,不会出现对其疗效的耐受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505-1092421.html

上一篇: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下一篇:颅后窝容积与脊髓空洞症
收藏 IP: 106.36.2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