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Thin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dushandong

博文

在小组内部的年终祝福

已有 3806 次阅读 2012-1-18 10:19 |个人分类:科研工作|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年终总结, 研究生, 工作, 科学研究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发生了许多值得回忆和反思的事情。
    首先,我们小组承担了大量的项目工作,因为大家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基础的不同,大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些项目。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大课题组的资金安全。我们小组是大的课题组中技术积累最多的,同时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横向课题任务。我们要讲奉献,讲团结,讲大局。在这些项目工作的执行中,我和历华老师也自觉的执行了一条原则:尽可能得由我们职工自己的力量承担,给研究生朋友们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做的理由和由此换来的自由时间希望你们能够珍惜。
    虽然大家都做了各自的工作,但是我觉得大家的努力还是不够,学习和研究的自觉性不够,远远不够。
    在7年前,我还是个在读的博士生。在年终总结的时候我说: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我的生活。那时候我的情况是处在一个迷茫的时期。但是后来的一系列的事件,促使我快速的转变了。
    我们是无法把科学研究和个人生活完全隔离的。一些高尚的情怀和理想牵引下,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对真善美产生了向往之情。这些美好的东西也许我们毕生追求也无法得到,但是对他们的追求和追问却可以成为我们的生活过程。比如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公正,什么是道德的生活,什么是幸福。即使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生活的核心。为了个人幸福而奋斗已经构成了今天的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命运总是匆匆的将一代一代的人带向衰老、疾病和死亡。在历史上和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久困于生活的追思和反问中。在流变的时间里寻找这些答案,很多人逐渐迷失在绝望中。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给人展示的那些破朔迷离的光影背后,一种简洁的理解方式:比如使用四分量和几何遮挡关系来解释BRDF;或者使用分裂窗算法得到在千差万别的大气状况下的一种稳定的解决方案和公式形式。在某些局部展示了人类的理性的光芒,展示出了人类智慧的成功,不屈服于命运和死神,仿佛可以超出时间的牢笼,直接与后代对话。更大的科学家,如牛顿或者爱因斯坦,他们实质上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精神上帝而永生了。
    按照培养方案,大家将来都应该是被培养成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如果要问我:科研工作者和其他工作者的共同点和区别在什么?我觉得为了个人幸福而作努力是社会生活中所有的理性人都具备的意愿。其他工作者的劳动和科研工作者的劳动的区别是:科研工作者要为社会创造知识,要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和为了某些长远利益所必须的知识;而其他的工作者一般是已有知识的使用者,他们的劳动是为了满足互相之间的物质需求或者其他的近期的需求。从对未来的指向上,艺术创作者与科研工作者的性质类似。但是科研工作需要求实验事实证明其价值,艺术需要的是感染力和共鸣来证实其价值。
    知识的创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了新的事实;一类是发现了解释已知事实的新的思路。比如:全球变暖,二向反射现象,放射性元素等,这些知识是第一类;炭循环的模型,几何光学模型,元素周期表,或者相对论等属于第二类知识。这两类知识都重要,我个人觉得第二类知识更为重要。我们能有机会从事这种工作,就要清楚我们肩上的责任。与普通大众相比,我们可能不是物质富有的,但是我们肩负着为社会的未来创造知识的重任。这种理想我们不能丢。我们年轻人会批评我们的社会或者科研水平这不如美国,那不如美国。等到我们老了,我们就没得批评了。我们的后代会批评,那时候我们会使用回忆来解答,我们做了什么努力。
    即使是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也要面临找就业,照顾家庭等琐碎的人生命题。但是这些不是我们丢掉理想的理由。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曲连续的歌曲,或者连续的生动故事,其中的主线只有各位自己最清楚。那么“推动生活前进的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是佛洛依德主张的本能的冲动?还是外在力量的诱惑或者压力?(父母生活的启发,妈妈的指导?)还是如古今圣贤所描绘的知识内在的美被你无意地窥视到了而久久不能自拔。我们不要跌入5千年来农业社会文明中一代代的生儿育女的麻木轮回中,而要用更深刻更生动的生活形式来自我拯救。
    祝愿大家过个好年,并思考好未来的生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8709-529921.html

上一篇:在路上
下一篇:迎接宝贝
收藏 IP: 159.226.1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