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在网络语境下是否就应该使用网络语言?

已有 3480 次阅读 2014-1-1 00:06 |个人分类: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规范, 网络语言, 负面影响

在网络语境下是否就应该使用网络语言?

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聊天工具上使用的特殊词语和标点符号。而广义的网络语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种, 和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 例如登陆、主页、病毒、域名。第二种, 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第三种, 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第四种, 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第一种是由于新生事物带来新的词汇 , 社会和语言从来都是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势必带来语言的发展。第二种网络新闻语言与平面媒体和有声媒体的语言并无区别, 并且大多数网络新闻来源于其他媒体。所以, 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后两种网络语言形式上。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专指后两种,主要是指最后一种,也即关注其狭义概念。

 

网络语言的分类别人已经做过了,就放在这里。一部分是来自于外语,主要是英文。一部分是来自于汉语谐音、方言、嬗变、析字、合音,甚至是妈妈语(比如东东,片片,漂漂……)不管怎么说,网络语言都还是有很多鲜明特征的,甚至有人说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型的方言,是建立在网络拉近地理距离的基础上在网络上逐渐形成的。

 

普通人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种视之为洪水猛兽, 认为网络语言污染了汉语言的纯洁性, 要坚决遏制。这代表了不上网的那些人,事实上这些人的年龄可能相对比较大,对网络并不了解,甚至从不上网。第二种认为网络语言表达新颖、生动, 给汉语言注人了新的活力, 可以提倡。这基本上就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对待其持无限宽容态度。第三种认为“语竞网择, 适者生存” , 网络语言可以顺其自然发展。这一类人的代表不是网络深度使用者,他们在现实中一般有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没有大把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第四种认为网络语言应由职能部门适当规范, 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这基本上代表学术界的看法。

 

要说我对网络语言的看法?其实我认为我应该算第三类。我觉得不需要规范网络语言,让其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展即可。其实说一定范围,又偏向第四种了。

 

为何需要一定范围呢?因为随着网络语言的使用和发展,网络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这个还情有可原)乃至粗俗不文明的现象也逐渐显露。网络语言逐渐由小圈子内部的“黑话”转变成整个网络通用的语言,负面影响也大大加剧(这其中,风行网络的卖萌现象难辞其咎)。

 

首先,网络语言依然还是汉语为主体,最多是变种,方言。首先是语法问题,名词作动词、形容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像“超、巨、呆了、毙了”等粘着语素都作为自由语素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有的自由语素又改变了词性。语法变异中英夹杂的现象也很多见,比如在句子里加ing表示正在进行,其实汉语没有这种语法。还有以数字符号替代句子,以无厘头无意义语句填充时间,都是问题。但是其实这个问题还不是很大,一般来说都是中性,并没有很明显的褒贬。

 

其次,通过追求新奇便捷而肆意曲解或制造,从而获得一些全新的词汇。这样其实是负面效应最大的。人性其实善恶两面都有,但是善的一面通常是社会提倡的,使用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来表述。网络语言依然只是小众化的语言,并非约定俗成。那网络语言用来干什么了?大多都用来表述恶的一面了。

 

在此我贴一段论文中的表述:


使用网络语言的年轻网民很多时候以自辱、自骂、自嘲为乐,同时也将这些辱骂嘲讽转嫁给其他人,也许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也会获得乐趣,但是不同圈子的人基本上就无法交流了。至于语言粗俗浅薄令人生厌,就更不胜枚举了。例如,在网络上,人的“食色性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扬。在这里,外国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的影响,也难逃其咎。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网络语言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很多小的分类,仅仅只能在圈内使用,一旦扩散到圈外,就很可能引起不良影响。对于网络语言,理应建立一种软性规范,通过宣传使其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从而将不良的网络语言拘束在小圈子内。

 

李铁范, 张秋杭.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与规范原则[J]. 修辞学习, 2006, 2: 021.

张云辉. 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 中国语文, 2007, 6: 531-535.

戚晓杰. 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 修辞学习, 2002, 3: 21.

吴传飞.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6: 102-105.

网络语言槪说[M]. 中囯经济出版社, 2001.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刘海燕. 网络语言[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76008-754698.html

上一篇:创新,就不会歪得太远
下一篇:从科学角度分析“十早z”有没有可能是36岁
收藏 IP: 122.4.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