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转载]第十一届亚洲图书馆与情报学学术研讨会

已有 1847 次阅读 2019-9-25 20:24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第十一届亚洲图书馆与情报学学术研讨会

The 11th Asi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earch Group

ALIRG 2019

会议通知

 

ALIRG是亚洲地区具有良好学术交流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会议,目前已成功举办十届。该会议旨在促进亚洲地区图书馆和情报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教育者、行业从业人士以及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之间建立并开展合作交流项目。ALIRG历届会议吸引了来自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建立了良好的自由、开放、深入的学术交流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于2019年11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ALIRG。在继续发扬前十届学术交流传统和交流形式的同时,以“亚洲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合作、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结合亚洲图书馆和情报学发展及教育的现状与特征,征集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计划和海报。本次会议专门设有面向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学术研讨论坛,欢迎广大在读研究生投稿参会。

一、会议时间、地点及费用

(一)会议时间:2019年11月27日报到,28-29日召开会议

(二)会议地点

报到地点: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前主楼一层大厅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学术报告厅

(三)相关费用

本次会议不收取会务费,不统一安排住宿,请参会者自行联系住宿。

二、会议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19年11月10日

报名会议网址:http://alirg2019.csp.escience.cn

三、联系方式

李蕾,电话:010-58805387,E-mail:11132018340@bnu.edu.cn

李春秋,电话:010-58805387,E-mail:lichunqiu@bnu.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系

 

 

会议征文说明

 

一、会议主题:亚洲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合作、发展与创新

二、会议议题:会议议题涉及但并不限于以下方面

(1)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探讨

(2)知识组织、知识图谱、语义网、关联数据、本体

(3)社交媒体、学术交流、社会计算

(4)引文分析、网络计量、替代计量、政策评估与计量

(5)教育创新、开放式教育、MOOC、LIS教育、iSchools联盟

(6)信息用户、信息行为、信息服务与咨询

(7)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和数字人文

(8)阅读推广、信息/数字/媒介/视觉素养

(9)数据治理、数据管护、信息政策、法律与伦理

(10)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的LIS教育与学科发展挑战与机遇等

三、征文形式与要求:

本次会议专门设有研究生论坛(硕士生/博士生论坛),鼓励广大在读研究生积极踊跃投稿。

摘要(500字左右)提交截至日期:2019年10月8日

录用通知日期:201910月15

所有投稿最终版提交日期:201911月8

投稿方式:https://easychair.org/conferences/?conf=alirg2019

投稿语言:英文

投稿文体形式:

(1)地区合作型研究项目计划

(2)合作型研究项目的进展论文或已完成的研究报告

(3)海报,展示和介绍LIS研究领域的研究观点或实践等

(4)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术研讨论坛,通过展示研究计划或正在开展中或已完成的研究项目,获取专家反馈意见

各征文形式的具体要求:

(1)地区合作型项目的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中请列出以下信息:研究项目名称、作者/申请者的名称、机构所属、国家、现有的合作者、合作者数量、摘要(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下)、研究项目情况描述(1-5页或500-2500字)。此项内容需要列出如何希望合作者为此研究项目做贡献。

(2)合作型研究项目的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提交在研或已完成的合作型研究项目进展及其成果的摘要。摘要被录用之后,需要提交一份最多6页的短文或短报告(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下)。

(3)海报

提交LIS领域的关于研究计划/研究想法/研究进展/研究实践的摘要。在海报展示环节,作者将对海报内容进行1-2分钟的口头陈述。摘要字数为250-500字以内。

(4)参加硕士生/博士生论坛,论文投稿

硕士生、博士生可以提交4-6页的短文(2000-3000字)陈述研究计划或正在开展或已完成的研究项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143-1199464.html

上一篇:从三类双语转换角度看哲学对话形成条件
下一篇:从形式化表述角度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收藏 IP: 115.171.2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