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基础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eculture 语言理解&知识表达

博文

字与词哪一个是书面汉语间接形式化的基本结构单位

已有 1464 次阅读 2019-5-21 12:16 |个人分类:学术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语言科学, 信息科学

2013-10(上海:第二届汉语独特性理论与教学国际研讨会)
言和语的关系及其应用
邹晓辉,邹顺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100083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中文棋盘”及其应用的介绍,即:以书面汉语即中文的“字”与“字组”的序位关系数据库及其应用举例,阐述言和语的序位关系及其应用。其实施方略就是用一个超级特例及其可能派生的一系列具体示例来论述其中蕴含的原理和法则。其结果就是便于从形式化的角度来优化汉语“字本位”理论及其应用,进而,以便于人们在应用中体会纯形式的“言本位”之功用。其意义是它以统一参照系(a)和一系列智慧秤“天平”(b)的方式来对语言文字、思想概念、软件对象及其综合体现的人类心智活动进行大规模的定量分析,从而,可有效提升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和研究及其成果应用普及的质量。

【关键词】词本位;字本位;言本位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b91v.html

言本位何以统辖词本位和字本位?
邹晓辉,邹顺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中美塞尔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100083
2013-09-04 06:02:55
因为,言本位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抽象表述方式,即形式化表述!这实质上是三种语言观的递进式发展过程!如果说基于英语的词(国际主流语言)而发展归纳的现代汉语"词本位"学说是西方文化引进在书面汉语即中文及其语言学上的理论提炼,而基于汉语的字(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通用的对象语言)而提出的试图统一古今汉语的"字本位"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体现,那么,基于英汉双文双语的间接形式化而升华出来的"言本位"学说就是既兼容于字和词及其本位学说的第三种语言观,又是有基于语言文字、思想心智和软件世界三大基本范畴观而发展起来的文化基因系统工程作为其坚实的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体系的形式化表述!


注:语言、心智、世界,三位一体,构成广义文本,接受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法则的管辖或约束;其同义并列的义,即:序位关系,是唯一守恒的本真信息,它的存在性是不证自明的,但是,形式化表述是其无歧义表达的可见形式!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1atfz.html



“与其说字本位不如说言本位”
邹晓辉,邹顺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100083
摘要:本文回顾了汉语研究的几次“本位”转换,认为这就是前辈在探寻汉语理论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如果必须在字与词之间做出选择,那么,赵元任“字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心主题”的论断,以及徐通锵“‘词’不能代表‘字’而成为汉语的一种基本结构单位”的论断,都选择了字。而之前,其他人分别选择了词(马建忠1898)、句(黎锦熙1924)、词组(朱德熙1982)。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赵、徐两位语言学教授都不懂字和词的常识性义项吗?显然不是。他们是根据学术直觉作出上述断言的。有没有可支持他们这种学术直觉背后的学术性义项呢?这是笔者提出的问题和思考。本文从宏观的类与微观的例两个层面多个角度,分析了字与词的学术性义项,发现常识性义项往往是造成非学术性争议的起因。本研究采用史论结合形式和学术分类方法,通过对“语”与“字”两个亚系统的二八分类,凸显了音节、字、言“迭交”的特点,得出了“汉语就是组字成语的典例系统”的论断。陆俭明、冯志伟都说如果字本位换成语素本位,也就不会有人再反对字本位了。因此,为避免字本位提法所引起的非学术之争,与其说字不如说言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从而便于我们集中精力论述字素关系(周上之)、字词关系(潘文国)、字语关系即言和语的关系(邹晓辉)几组术语及其关系(这是字本位内部尝试统一认识的努力之一)。

关键词:普通语言学、形式信息学、汉语形式化、汉语研究的逻辑起点、字本位、言本位

2009-12(上海:第一届汉语独特性理论与教学国际研讨会 论文集:
2013-1-1北大出版社:世纪对话:汉语字本位与词本位的多角度研究 平装)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65197d930102vy8k.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4143-1180299.html

上一篇:跨学科知识中心的建构与应用是相辅相成的:融智的学问
下一篇:从最根本的底层芯片技术直至最前沿的人机交互
收藏 IP: 218.92.2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