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ng--与岁月成正比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ing 普世无关我,孤心送远行。月眠风滞两栏凭,莫道惯于长夜数兰清。

博文

物理人生(110)--笨拙的创新 精选

已有 9888 次阅读 2011-1-30 19:17 |个人分类:絮语|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物理人生, 笨拙

笨拙的创新

110129

 

两件事触发我想这个问题,当然,它原本不是问题,至少在创新国度里不是。

 

上午,研究组最后一位尚未返家的同学准备离开,回去父母身边过春节,而此前大多数同学早就离开了。我们一起又去了一次实验楼,再一次检查我们实验室的水电与门窗是否关好。同学离开后,我一个人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淌漾许久,仔细勘察每一件仪器装备和照明空调,确保节间那里是安全的,只让一间屋子里的浪潮服务器与楼下HP刀片服务器一道继续卖力奔跑。我为那些被关掉的设备感到惋惜,因为平时同学们都不得不排队等待很长时间才能使用它们,而今它们必须收起自己的执着与耐心,忘却与我们一起风华的科研生命。

 

其实,每个寒暑假都是这样,有很长时间这些设备闲置着,惟一的功能就是继续保留在全校固定资产总数那里的一点份额。如果改革这样的寒暑假,而是给那些只能研读三年的研究生们设定一种年假制度,那么除开春节前后几天,其它时间这些装备就不会这么无聊孤独。这无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是我在这里看不到。想一想,人歇机不歇并非变态,从来都是先进国家的某种写照。

 

一周前,我被告知一位朋友读了我们的一篇文章,读后感叹文章包含了很多低温与高磁场下的数据,而获取这些数据一定花费了几万元,了不得!这位朋友因为起步当初,有羡慕之意。而看君可能会认为我们经费真是充足,能够负担如此开销来获取大量数据。或者说这种靠获取大规模数据的科研活动并非怎么高明,不是创新的智慧高明之路。

 

无论如何,我对这位朋友心存感激,感激他认同我们的做法。我也为学生和自己感到自豪与些许安慰。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领域,那些具有创新性且能经受时光检验的实验成果,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是大量数据培育出来的。仔细回味,其实我们一篇文章里的数据比起那些好文章来还真的是有些羞愧汗颜,更不要说我们年轻时撰写文章,常有“三点一曲线、两图一故事、猜测不是错、取舍心中知”的事发生。

 

由此,我得以拟出本文主题:创新其实具有笨拙的特质,是大量数据重复与失败实验后的一些教训,而绝不是那种神话故事般的空灵创造

 

我们的学术交流媒介(包括期刊、会议报告、学术讨论等)所呈现出来的科研创新脉络往往具有高耸的逻辑平台、美妙的规律形态,让我们惊叹创新拥有者睿智与深邃、杰出与强大。而我们自己在撰写、报告我们的结果时,也是百般捣腾,凝练其中的科学问题与思路,及至如此清晰、美妙而合乎学科逻辑地呈现出我们“要”的结果,偶尔也会获得听众读者的惊叹与赞美。

 

其实,我们自己知道,有些读者也知道,创新的实际足迹绝大部分是稍显散乱的脚印在原地的堆砌。虽然那个“原地”面积依据人和科研条件的“高低优劣(if any!)”可能有大有小,但散乱与堆砌一定是不二的特点与形态,只是我们都不说罢了。

 

无论是从下里巴人做起,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瞭望,我们的视野都是有限的、且局限于我们视觉上的纵深与衬度。因此,实验上的创新,至少我们所在的这个领域中的实验创新,难以从已有陈规与知识中通过简单推理与演绎预测出来。当然,“难以”不代表“没有”,一定存在总数看起来不少、但几率看起来很低的cases。在那里,拥有者一语中的、幸运地逮住了“兔子”。大多数人总是在大量艰苦卓绝的摸索与失败之后才能得到一些堆砌起来的规律与新意。

 

大凡寥寥几个数据、或者姗姗几点异常就得出新颖的宣言与发现,要么是很值得商榷、要么是很天才降临。大凡从一个最末端的实验结果就勇敢地推测最起始的起源、或者进行多步中间假设而完美地达到理论与实验consistency的宣言与发现,要么等同于说南京的北京西路塞车起源于北京的南京西路也塞车、要么还是很天才降临。另外,北京有南京西路么?!

 

Appl. Phys. Lett.每年3000-4000篇文章中我们国人已经占到900篇,如果我们将创新再笨拙化、夯实化,压缩我们的论文数到300篇甚至更少,那是我们的成长与进步,也彰显我们还有更多创新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中国论文数连续几年位居首席,如果我们将创新再笨拙化,压缩我们的论文数到位于第五位或者前后,那是我们的理智,也彰显我们还有很大的创新余地。

 

当然,实际的创新,不会有能与那些IFH-indexCNS比肩的智慧,而显得要愚笨很多。这些笨拙堆砌在一起,总是能够得到夯实的、前人没有获得的学问,为后人景仰。这似乎在说:在到处都讲创新的世界里,只有笨拙的特质是最忠实于创新的;越是创新的东西,越需要通过笨拙的夯实劳动才能获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15-409222.html

上一篇:物理人生(109)--放弃之美
下一篇:物理人生(111)--金陵梅雪
收藏 IP: 218.94.142.*| 热度|

49 吕喆 王安邦 武夷山 陈湘明 刘全慧 徐建良 陈绥阳 曹广福 郭向云 徐耀阳 丛远新 王德华 陈国文 丁甜 刘进平 罗岚 张志东 吉宗祥 孙学军 孙静宇 鲍海飞 尧中华 马红孺 傅云义 秦川 陈安 周可真 姜洪洲 王秀章 梁进 薛良交 徐磊 钟炳 李毅伟 赵宇 郑融 关燕清 王雪峰 柏舟 晏燕华 李林 罗晓清 陈圣宾 xqhuang neilchau lftkf zhuhonglai xchen crystalize

发表评论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