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光
关于博文中中英文夹杂的几点说明 精选
2013-4-18 22:05
阅读:6435
标签:海归, 中英文, 夹杂

被很多人扣上装外国人或者假洋鬼子的帽子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甚至被人上纲上线到数典忘祖的层面更是委屈,在这里另起一文,做几点说明。


1. 我在写博文的时候肯定不会考虑某某词是不是应该用英文,都是顺着思路写下来的。到最后出现了夹杂着个别英文词的情况,只能说明习惯使然。比如说,跟老板talk。我相信海外很多留学生互相聊天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因为talk跟谈话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某某老板找你谈话,领导跟你谈话,和某某老板找你talk味道是不一样的,至少我跟老板的“谈话”都没有感觉上那么严肃,所以我觉得talk或者meeting更合适一些。


2. 夹杂着英文为什么会让人看着不舒服?其实这就像天津《非你莫属》张绍刚受不了海归说“中国”而不是“我国”或者“国内”一样。读者是按照中文或者国内的逻辑习惯去读博文,于是对于偶尔出现的英文词就很敏感,这也可以理解。不过,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在书写的时候中英文夹杂,尤其是专业领域的科研文章。如果将来我有机会能设计课程,我会把关键的专业名词都换成英文的讲给学生。因为做自然科学研究的(相信其他领域也差不多)到头来都要发英文文章或者做英文报告,尽早的接触英文的概念和名词有很大帮助。比如我刚出国的时候上统计课,总要翻译成中文才能理解,什么是卡方检验,什么是方差齐性,什么是秩和检验……适应了好久。不过我却不赞成在国内用全英文上课,毕竟学生们不是英文环境,英文上课势必影响沟通,得不偿失。最好的教育是有效的传达,而不是花哨的传达。


3. 除非是讲述科学观点的博文,否则我觉得都是以沟通分享为目的的。既然是为了沟通,相信我夹杂的英文大家都能看懂,不影响沟通也就罢了。比如我在港大的时候就特别有意思,我跟组里的香港本地RA,我不会讲广东话但是会听,她不会讲普通话但是也会听,于是我俩一个普通话一个广东话一点没有交流的障碍!外人听着可能会觉得别扭,可是我俩觉得毫无问题。


4. 海归和土博被很多人划清了界线,我其实不能理解。本科毕业,我在香港待了2年,美国待了8年,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是英语读写的训练以及随时能接触到最新最原汁原味的课程和科学进展。不过除此之外,我不觉得我比在国内拿博士的同学强在哪里。国内很多同学我是很佩服的,有很好的数据,有灵活的科研空间和想法,很多英文好的都发了特别好的文章。其实海归不海归,就跟国内重点非重点的区别一样,环境不同而已,最终成就还是取决于个人。海归没有必要自我感觉良好,土博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至于很多人要求详细讲讲德国老板的工作习惯和方法,以后有机会慢慢分享吧,我也一直在消化理解中,共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晓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09908-68161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