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困局与出路
刘闻铎
[摘要]现行机械化模式不适应耕作制度,田间管理环节衔接不顺畅,如中耕锄草、施肥、喷药、灌溉。一方面动力过剩,配套却有缺项还离不开人工,必然加大成本。机械碾压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和水土流失是无法克服的根本性矛盾。农田作业没有基准,使后续作业变得困难重重。产量提高受限,作业成本居高不下。解决方案:借鉴工业行车概念,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田间大跨度轨道行车系统。机具安装在行车横梁上,从上面进入行间作业,彻底克服机械对土壤的碾压和破坏,满足田间所有环节作业要求,实现最好的直线性和深度、行距的一致性,组成纵横全覆盖运输系统,即可实现自动化并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建议把农田轨道建设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种植业机械化将彻底改观!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 技术模式 自动化 粮食成本 基建狂魔
一、现行机械化模式的根本性矛盾
1.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农艺要求[2.3],必须有利于培育土地资源而不能破坏土壤结构,提高效率必须体现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上。农艺强调因地制宜,作物行距、株距及整体耕作方式是因地力、土质、水肥、光热等条件而不同的。机械化则强调种植规格统一,行距偏差不能太大,否则机械无法适应,仅玉米类作物“对行问题”反复立项解决不了。我国优秀的精耕细作、间作套种无法实施,传统的种植经验增产措施都用不上。现行的机械化能解决的基本是播种及播种前和收获及收获后,作物生长季的田间管理由于拖拉机轮胎行走轨迹与作物行距的矛盾干涉使得中耕锄草、插秧补苗、田间追肥等作业实施困难,有些还不得不使用人工。不能在适耕期及时疏松土壤和保水保墒,草害发生只好大量使用除草剂;不能及时施肥、追肥,不得不采取前期“一炮轰”造成施肥量过高和流失严重,加大成本;发生病虫害,不能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发生位置往往在叶片下面等特点实施早期抵近少量喷药。只能通过高架喷雾机或无人机从空中喷雾制造一个2~3米厚高浓度的农药雾霾层,必然加大了植保成本同时污染环境。灌溉对增产作用显著,由于机械作业与田间铺设输水管道的矛盾无法采用喷灌或滴灌,圆盘式平移式喷灌的设备价格又很高,不得不普遍采用浪费水资源又费人工的沟灌或畦灌。
2. 以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为主的农业机械特点是作业季节性强,作业量不均衡,用一季闲一年,使用不合理。作业量少,购置费还要摊销,必然推高成本。大中型拖拉机动力过剩,前些年闲时跑运输,这些年很少见了。联合收割机能力外溢,曾时兴跨区作业(长途跋涉消耗的燃油费是要加在农业户身上的),随着收割机的增加跨区作业怎么办。大马力、高效率不等于使用成本低,设备技术含量高,价格高使用成本也要高。几十万元一台的进口联合收割机每亩作业收费会降低吗?无人机喷药收费会降低吗?机械作业费最终要落实到每亩收多少钱上的。过了十几天的作业季节这些收割机、无人机还有什么用场?我国2016年耕地为20.24亿亩,农机保有量:大中型拖拉机645万台、联合收割机190万台、小型拖拉机1703.04万台、大型配套农具962万部。全国农机总动力9.7亿千瓦,田间平均亩动力0.41千瓦[1](后面会用这组数据:相当百公顷耕地分别达到大中型拖拉机4.73台、联合收割机1.40台、小型拖拉机12.62台、大型配套农具7.04部,每百公顷710千瓦)。美国亩平均动力为0.06~0.07千瓦。我国田间平均亩动力是美国的5.8~6.8倍(罗锡文院士.2019.01.10)[1.7],机械化程度只达到65.2%。海、陆、空(水田拖拉机插秧机、陆上拖拉机收割机运输车队、天上无人机)机群式联合作业从视频上看上去很壮观,实则隐藏着效率不高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机械化水平相当高的现代化大型农场并没有因为实现机械化而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为什么?
关于规模化,从表面看本方案要以规模化为条件。如果机械化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利益相关方将成为规模化的阻力,规模化的推进将是艰难缓慢的。反之,机械化新方式能大幅度提高效益,相关方的利益好摆平,反而会成为追求规模化的动力。
3.农业机械运动的物理学矛盾:机械所需要的牵引力必须由拖拉机有足够的质量(轮胎上增加几百千克的“配重铁”)压在地面上从而产生附着力而获得。农业机械的运动条件是恶劣的,机械在农耕地的滚动阻力成倍增加,牵引效率下降,作业动力至少浪费50%[3.4.6.7.12]。机械对土壤反复碾压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和水土流失,有压实就要疏松,耕翻,疏松同时又在压实。这是一个目的与结果相互矛盾的恶性循环的物理过程,是现有方式无法回避也无法克服的根本性矛盾[2.3]。耕作层变浅,在全国耕作层下面的坚硬的“犁底层”成为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国内外经过对“固定道”长期试验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李洪文教授等)[10.11.13],肯定了机械压实对土壤的破坏作用。中国工程院专题研究报告显示[8]: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在不断下降,土壤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大约50%至60%,比40年前下降10%,比西方国家至少低10%至20%。从工业加工角度看,种植业是全球最大的以对土壤、作物“切削”为主的加工过程。既然是加工,必须有“基准”。大到机床、小到打印机都必须有导轨基准,种植有“基准”吗?“平面基准”——田地表面的不平度,平原地区耕地地表面高低差大体有几十厘米;“横向基准”——是依靠农机手的熟练操作和精神高度集中来实现的,偏差和偏差的积累很大,也有几十厘米甚至更大。没有基准,产品的质量就难以提高,不能为作物个体提供均等一致的生长空间(即播种深度、行距株距的一致性),就不能获得理想的收获量。没有基准,使后续的对行作业变得困难。没有基准,就不可能实现无人操作。
4.由于机械化存在的弊端并导致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致使作业成本失控,粮食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农业生产的痼疾。据百度资料[9],平均每亩玉米、小麦两茬生产成本:机械成本,玉米200元小麦210元合计410元,产出值玉米900元加小麦1200元,合计2100元,不计人工和土地租金,机械、化肥农药二项成本合计为800元,占产出的38%。2014年我国小麦种植成本每亩965.13元,同比美国小麦每亩种植成本是318.71元,我们是美国的3.028倍[6]。也表现为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如2015年小麦每千克国内市场2.79元,国外市场1.99元;玉米国内2.38元,国外市场1.60元。国内粮食价格高是粮食生产成本持续攀高的结果。2004~2014年成本平均每年上升17.02%,其中人工成本以平均每年21.62%的速度增长是粮食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人工成本小麦、玉米分别是美国的18.23倍、16.81倍[20]。有一种看法认为所谓的“谷贱伤农”,政府应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试想,在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的形势下提高粮食价格会发生什么情况?粮商们会不择手段低价进口粮食,再高价卖给国家,农民不会得到实惠。政府为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限价起到一定作用。又出现粮食产量、粮食进口量和粮食库存量同时增长的现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造成农民卖粮难,影响种粮积极性,导致粮食自给率下降,威胁粮食安全[20]。只有针对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对症下药,把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5.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看使用什么能源。柴油机取代人力畜力实现了近代的农业革命,电力取代柴油是后农业现代化自动化的必由之路。由于农机作业的地面条件复杂,造成自始以来农业机械动力以柴油机为主和对石油的依赖,直接受到国际石油禁运的威胁,粮食价格随着油价波动,又是主要碳排放污染源之一。全国2017年消耗农用柴油2100多万吨,排放二氧化碳6400万吨。燃料消耗约占机械作业直接支出的50%,电力基本没有应用于田间作业。大中型拖拉机每千瓦小时消耗柴油340克(0.4升),价值2.4~2.7元。农用电每个千瓦小时0.4元,相当柴油消耗的1/6。只要为电力作业应用创造良好的地面驱动条件,当下电力取代柴油对降低机械化成本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以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为主的机械化模式存在的上述根本性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即便采用最先进的GPS定位自动驾驶技术或无人机、机器人也无法解决导致土地资源被破坏,配套衔接不顺畅,设备利用率不高和对高价能源的依赖,种植成本也无望降下来。
二、轨道行车——上述诸矛盾迎刃而解
种植业——农田作业的特点是在简单的三维空间完成的;作业对象的形体、尺寸、行间距是有规律趋于一致的;作业环境较简单意外干扰少;作业过程很容易标准化、程序化。遵循当代近百年成熟的机械加工思路,使用现有成熟的农机具部件,即可以实现自动化。
方案是借鉴工厂车间行车、工业龙门加工中心、平移式喷灌桁架的概念。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建设田间多个大跨度(如30米)纵向和横向(如间隔400~600米)轨道及行车组成的永久性轨道行车系统。这个系统含两个概念:“轨道”是承受机组的所有重量和工作部件所受力避免压实作物生长的土壤、同时建立最好的驱动条件和确定三维(纵向、横向、高度)基准。轨道可以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材料或旧钢轨,固定在夯入土地的基桩上端。“行车”成为挂载农机具执行程序实现自动化的超级底盘。行车包括行车横梁、两端电力驱动动力头、二个农具挂接架对称安装在横梁上,农机具安装在挂接架上。农具从“上面”进入作物行间作业,每完成一个工作幅后提升、调头转180度、横向移动至下一个工作幅,下降返回,往返作业。完成一个跨度后,行车沿横向轨道进入下一个跨度。轨道行车以轨道为基准,作业速度、地头停车、农具升降、转向调头、移行、横向移动到下一个跨度,都按程序自动完成。一台轨道行车可以无障碍地完成所有田间作业,全面满足农艺要求,无需人工操作自动保证作业质量。另有自控轨道车负担运输种子、肥料、农药和收获的谷物、秸秆。廉价电力取代柴油,程序控制实现自动化。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不包括如采摘草莓、葡萄、水果蔬菜等,那是智能机器手的事,可以将智能机器手安装在挂接架上)。根据简单的物理机械思维并不是天方夜谭,原本并不复杂的农田作业,实现自动化是顺理成章的事。只不过是“放大版”的龙门刨、打印机,比起数控加工中心或大型无人化集装箱装卸码头类似技术,仅仅是“小儿科”而已!
滋生的副产品:轨道行车恰为“观光农业”提供了一个魔幻般的平台,不是敞开大棚任人采摘,秧苗任人践踏的所谓“观光”。在轨道行车横梁上方设置了长30米宽2.6米30多个座位的幽静愉悦的观赏平台,有作业时(除喷药作业)观看机械化的动感。无作业时以小动力低速度运行,游人从3米高处最佳视角俯视前方宽阔无边的稻浪似海麦谷飘香,感受着油菜黄花从来脚下慢慢流淌,行车像海上游轮一样以散步的速度慢悠悠地走着......
“田间轨道”乍一听好像“不可思议,不靠谱,投资太大”,这一疑虑也恰是妨碍这一构思实施的主要原因。经过认真演算,平均每亩轨道投资随着跨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当跨度为30米时其工程量与每亩投资还不到建温室的零头(0.36万元/亩 比1.6~17万元/亩)。每亩使用旧钢轨27 米(0.9吨/亩,0.18万元/亩)即每亩投资约0.36万元/每亩。对比钢结构玻璃温室造价12~17万元/每亩,水泥柱温室造价1.6~2.3万元/每亩。政府对建温室的补贴是0.5万元/每亩。相对比,轨道行车方案投资是不成问题的。
(图片来自网上只作为说明参考使用,如发现侵权可撤下)
农田的遐想
将车间行车搬到大田,在小车下伸的“臂”上吊挂农机具作业
与龙门加工中心相比:太简单了,小儿科
移动式喷灌的概念可以借鉴
与德国悬挂轨道车的行梁结构相似受力状态要好
本方案例:挂接2台8行播种机,往返3次完成一个跨度48行幅宽28.8米
本文作者在1980年后曾经3次发表论文[2.3]论述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已经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后因工作变动没有继续。但是,仅有构思设想,停留在概念层面,不能引起业界的重视。需要解决“靠谱”问题。方案借鉴车间行车、矿用电动牵引车的结构和德国城市吊挂轨道车箱梁的力学分析[17],通过对邻近行业技术的模仿解决了轨道行车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几何尺度、受力平衡和动力设计。挂接架功能多,弯矩大受力复杂可借鉴挖掘机和伸缩臂原理。
三、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彻底克服机械对土壤的碾压和破坏作用,培育土地资源提高作物产量。耕整地采用耕翻犁、旋耕、深松部件结合,加深耕作层,打通“犁底层”,改善耕作层水、气、热量调节功能和微生物环境,充分发挥“精耕细作”的优势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国内外“固定道”的多年试验研究,均证明免压实效果显著。轨道行车就是把拖拉机的机行道加宽至到30~40米,免压的效果是相同的或只有更好。固定道在占地20%情况下,还能增产10.8%[12.13]。“粉垄耕作”的生产考核也证明加深耕作层可增产10%~30%[14]。创造良好的机械运动条件,行车系统和工作部件的重力、受力通过行车横梁作用在轨道上,取代通过拖拉机大质量对土壤的附着力产生牵引力的物理机制,可以大幅度提高动力利用率,降低机器行走滚动阻力。拖拉机的牵引效率超不过47%[19],轨道机械牵引效率在90%以上[4、19]。土壤不压实减小耕作阻力节省能源40%[12]。节省动力和地头转弯时间,避免拖拉机水田打滑、陷车。减少田边地头、机耕道、水沟、田埂、田间小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福建.沈双庆)[5]。
2.轨道行车可以无障碍地完成所有田间配套作业环节。一机包揽统筹解决,全面满足各项农艺要求,为农艺改进创新扫除障碍。避免了作物行距与拖拉机轮距的矛盾和与农艺之间的互相纠缠与制约。无论实行平作还是垄作,或实行传统的精耕细作、轮作、间作和密植,如东北的玉米大小行种植,华北地区的小麦提前套播玉米,或玉米间作(轮作)大豆,只需调整模块化部件及行距就可以实现。想试就试,想改就改,无需与其他方面协调统一。因为有标准的行距,可以留出最小的护苗带,既可以实施中耕、锄草、培土,耕耘保墒代替药剂锄草。间作、轮作可以有效地抑制草害病虫害。植保喷头可以从作物根部至顶稍部全方位(许多病虫在叶片下面、作物根部)抵近病虫害部位精准少量微量施药。甚至可以通过巡回动车的监视探头获取作物长势、病虫害疫情数据,及时发现,实时早治施药。也能将排肥器进入行间实施追肥作业。可以利用轨道行车的特点实施超低强度抵近根部的微灌、雾灌、肥水灌,大量节约用水。喷药、喷灌均采用大幅宽或多个跨度作业。
3.利用成熟的机械技术与程序控制即可以实现自动化。依据轨道建立平整的耕作地表基准,播种、插秧实现最好的直线性和深度、行距的一致性,成为后续各个环节作业基础。对不同作业环节的工作幅、牵引力、作业速度做公约数优化整合,追求实现合理的均衡的集约化配套原则,充分发挥机组综合效率。作业机、部件工具化模块化,无地轮、底盘、仿形轮,简化机架和复杂的传动系统,降低农机具成本。作业质量只取决于设计程序的合理性和机具部件的性能,与监控者无关,即可以实现无职守全天候作业,大幅度提高设备利用率。
轨道组成纵横全覆盖高效运输系统。运输种子、水液固体肥料、收获谷物、秸秆等均可以由轨道行车挂载周转箱系统完成。利用行车的承载能力强大特点运到田头,定点落装在横轨上的自控小车架上,由横轨自控小车完成集中,避免了装卸衔接的别扭和麻烦。若干个作业单元连接起来形成四通八达的农田轨道运输网。农田运输特别是田块内运输不可忽视,运输量大,秸秆的量是谷物的几倍,有机肥的运输量也很大。拥有强大运输能力的轨道行车系统或成为农田运输的有力手段。
4.一步跨入电动化,减少碳排放,降低作业成本。不同于当前热门研发的电动汽车和电动拖拉机的概念。电动汽车和电动拖拉机速度范围大,要应对如爬坡、沟坎、泥沼、低温、震动、冰雪路等恶劣的作业路况,对电动机、电池要求高,开放式运行区域也存在充电之忧。轨道行车作业速度较低,负荷较均匀,轨道驱动作业条件良好,作业区域集中便于充电。矿山大马力电瓶轨道牵引车已经广泛应用。轨道行车上面可以安装80~1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可补充10千瓦电能,也可以错峰使用电网电。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碳排放。据推算全程机械化每亩用电量约50千瓦小时,由风、光、沼能源自给电站解决也不是梦想。电力取代柴油将大幅度降低农机作业能源消耗成本,一个kWh电价只是柴油的六分之一。廉价能源敞开使用,充分满足农艺的需要,精耕细作“三铲三耥”也不为过。
5. 颠覆现行的机械化技术模式,通过轨道行车把农田设施、耕作栽培、能源动力、农机具、运输、操作程序等生产要素重新整合架构成为轨道行车作业平台。几个乃至十几个轨道行车作业单元构成独立的大规模然而简单的运行实体(如大型农场),经营上变被动为自主裁量控制,免去与庞大复杂的基层作业班组、专业户的对接和利益“分割”。设想,若干个200~400公顷作业单元,在7~8个月作业季节由几名工程师监控若干个行车运行即可达到和超过发达国家机械化水平。只需要充分依靠农艺技术公共信息平台或专业团队指导做好耕作栽培计划和程序设计,争取最好的收获量和培育土地资源。通过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在充分发挥轨道行车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创造种植业最低化肥、农药、能源动力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提高种粮经济效益是可实现的。
四、可行性概述:
1.所说的轨道可以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利用退役的钢轨。废旧钢轨,因使用磨损已经不能满足铁路轨道高速度、大载荷、强烈振动和安全可靠的要求而报废。但是经过修整用于农业轨道使用几十年没有问题。这种废旧钢轨库存量非常大派不上用场,长期占据货位要纳租金,成为企业负担。重新冶炼耗能高、成本高,钢企不愿意收购,还不如直接埋入地下。价格低(市场价2000~2500元/吨),这是社会资源剩余价值再利用的契机。
2.投资预估:不包括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动力站、库房等基本建设和研发费用(未计政府补贴)。按225公顷计算。轨道:单轨76.5km横向12km 562.5万元;承重基桩324万元;施工120万元;单元机电设备100万元;不可预见110万元。总造价1216.5万元。
3.配套比较:一套轨道行车系统,服务规模约225公顷,初步估算除行车还包括各种农机具、运输车18~25种40~60台套,总动力约300千瓦。按全国当前农机保有量折算225公顷耕地应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75台、联合收割机3.14台、小型拖拉机28.4台、大型配套农具16.04部,农用动力1600千瓦。
4.预期效益:(未计算可能有的政府补贴)根据“固定道”的多年试验的试验报告[10],在固定道占耕地面积20%情况下每亩仍能增产10.8% 。“粉垄耕作”也证明加深耕作层可增产10%~30%[14],再考虑减少田边地头、机耕道、田埂、田间小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按产值1800元/亩增产15%计算,为270元/亩; 在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13]节省计为80元/亩;机械作业费用演算为95元/亩,节省300元/亩,包括轨道比轮胎牵引效率提高近一倍,免压实比压实节能及电力取代柴油,节省司机工资;节省季节用工130元/亩(某大型农场田间人工234元/亩[16]);节省其他管理费用100元/亩;以上5项合计每亩效益880元/亩,按单元297万元/225公顷计。轨道建设费1112.5万元,3.75年收回。总投资1212.5万元,4.08年收回。
5.以某大型农场为例推算,看如何能降低作业成本
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耕地77万亩,其中水稻田36万亩,拥有国际上先进的联合收割机187台,拖拉机404台,各种农机具1754台套,总动力69678千瓦,农场管理与机械化都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据2017年资料[16],当年农田平均每亩产值1829.6元,每亩直接成本849元。去掉土地承包费298元,每亩经营利润637.6元。
当前每亩直接成本包括:
机械化230元/亩[16],包括:机耕30、耙平15、秋耕35、插秧70、收割80。多年实行承包确定下来的,也与全国行情大同小异。人工成本234元[16]其中包括机械无法完成的田间作业和季节性用工:人工补苗56元/亩、人工施肥10元、人工喷药2次65元/亩。其余为育秧等用工103元/亩。种子36元、肥料120、农药90元[16]。行政、管理、农艺、后勤服务,晒场4元,184元[16]。各项合计:894元/亩[16]。上述成本构成是多少年经营实践形成的,每一项成本在逐年增长,基本没有可压缩空间。
参照上述数据,假设采用本方案:经营主体不再与若干个农机承包户(班组)讨价还价或逐项核查作业量,年终只需计算一台套轨道行车系统的各项实际消耗:(设服务面积按225公顷即3375亩计)
轨道行车的作业消耗合计28.4万元,包括:电力消耗80kW*20h*100*0.4=6.4万元(按满负荷工作100天计算,包括增加的田间作业、巡视、观光等,计16万kWh);监控人员工资5个月2人4万元;修理费、蓄电池及易损件物消耗4.5万元;机务管理机具安装轨道维护4万元;设备折旧摊销9.5万元。暂时不可避免的非田间季节性用工务工34.8万元。种子30元/亩,精准施肥为80元/亩,精准施农药50元/亩,单元54万元。减少大量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工作量,包括科技农艺咨询服务计为28万元。计算单元总成本145.2万元,分摊到每亩430元。上述未计增产效益的直接消耗每亩成本由原894元/亩降为430元/亩,降低52%。利润由637.6元/亩,提高到1100元/亩,提高72%。作业单元3375亩,每年新增利润156万元,大于设备投资100万元。(见附表)
附表: 作业成本构成比较 元/亩
机械 | 人工 | 物质 | 管理 | 合计 | |
二茬 平作 | 玉米200 小麦210 | 未计 | 种子 化肥300 农药90 水 — | 未计 | 800 |
全国[1] 小麦 | 13% | 38% | 化肥 15% | 965.13
| |
美国[1] | 318 | ||||
查哈阳农场[4] | 230 燃料50%/115 工资16%/36 修理10%/23 机务6%/13.8 折旧18%/42 | 234 田间 人工补苗56 人工施肥10 人工喷药70 其余育秧等用工103 | 246 种子36(含补苗) 化肥120 农药90 水 - | 184 计划 管理 农艺 后勤 | 直接成本894 综合成本1192 产值1829.6 利润637.6 |
本方案演算 | 28.4w 电力6.4w 人员工资4w 修理维护4.5w 机务4w 折旧9.5w | 核34.8w 一般田间中耕锄草、施肥喷药由行车完成,季节性用工仍 按103/亩
| 核54w 种子 30/亩 化肥 80(精准) 农药 50(精准) 水 - | 28w 减少计划管理后勤工作量 | 直接成本145.2w 每亩430 降低52% 利润1100 提高72 % |
成本下降50%,利润提高70%(还未计增产效益)不可信吗!这还是留有余地的,实际还应该更低。美国一个农民耕种3000亩,美国全国平均每亩成本是318元,我们为什么不能?农业机械化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人们会问的成本下降的空间和新增利润是哪里来的?是克服本文第二部分所述的现有机械化模式所存在的作业缺项离不开人工,浪费动力、肥、药和水资源,作物增产受限,设备利用率低,管理费用高等缺陷所造成的那些成本巨大浪费的结果。唯有轨道行车能够将复杂的田间种植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无需人工介入自动保证作业质量,大马力高效率,使用廉价电力取代柴油,实现自动化避免粮食生产主体效益分割的结果。
五、农田基本建设的历史机遇
农用轨道行车系统是以实施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为背景的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模式。是在借鉴、移植相邻行业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初步设计图推演,方案是可以操作可以制造的。并依据有关资料,推算了技术经济指标,投资远低于温室大棚,减少碳排放。效益显著,在实现田间作业自动化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种植业成本。
二十几年我国以“基建狂魔”让世界惊叹,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随着房地产过热和钢铁水泥产能过剩,恰是为下一个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提供了充分条件,也是促就业保增长农机制造业发展新机遇。如果把农田轨道建设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种植业机械化将彻底改观!从而改变粮食生产的被动状态,农民才能真正富起来。
2019年12月(2021年3月修改)
参考文献
1.罗锡文院士:对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的思考.2019.01.10
2.刘闻铎.桁架式作业机组的设想.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论文.1980
3.刘闻铎.关于精耕细作机械化方式的探讨.河北农学报.1982.第4期
4.罗高华.桁架作业机的探讨.农业机械学报.1984.9 3期
5.沈双庆.轨道农业机械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福建农机.2003增刊
6.布瑞克农业数据.中国小麦种植成本受益分析.2016.05.08
7.农机化水平是美国的6倍为什么还有“插秧专列”.2019.05.28
8.农思.农业生产中土壤贡献率比40年前下降10%.福建农学会.2017.07.21
9.2016年小麦玉米种植成本分析.百度文库.2016.11.16
10.王晓燕李洪文.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原理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
11.周艳丽卢秉福.农田机械压实对土壤物理性的影响.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9
12.陈浩.轮胎压实对机具牵引力的影响.农业机械学报.2010.02期
13.杜兵.节约能源的固定道耕作方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2
14.粉垄耕作技术对粮食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影响分析.2018.09.14
15.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山西省农机作业成本研究
16.李峥.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水稻种植成本效益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18.5
17.西南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悬挂式单轨直线轨道梁设计研究.201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2012
19.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7
20.陈颂东.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研究.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
2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闻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0886-128838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