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与h指数的关系
精选
2011-5-1 17:20
阅读:9100
标签:科技期刊, 学术影响力, 动态评估模型
笔者于2002年提出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并围绕该模型的概念、意义、指标体系和应用实例撰写了5篇研究论文,并先后于2002和2003年分别发表在《编辑学报》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其中“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动态评估模型”一文的他引次数至今已经超过了20次。关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概念定义以及动态评估模型的应用和改进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最新引用该文并应用其动态评估模型的论文发表在2011年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第2期上。
h指数由美国物理学家Hirsch于2005年提出,作者的原始目的为用于“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绩效”。但h指数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全球风靡,很快被扩展用于期刊、研究团队、大学、科研院所、学科、国家、基金和研究热点等不同领域。其原始h指数的计算方法可描述为:将某个科学家在某个时段(也可是其整个研究生涯)的论文,按被引次数由高往低排序;然后按此顺序给每篇论文一个序号(自然数),将每篇论文的序号和被引次数进行比较;当某篇论文的序号h小于或等于它的被引次数(如果还存在h+1、h+2、h+3,…篇论文时,则下一篇论文(序号为h+1)的序号大于它的被引次数),那么该序号h就是该科学家的个人h指数。该论文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目前该文在国内外的被引次数估计已经超过了500次。
当笔者第一次看到有关h指数定义的介绍时,从直觉上判断其评估思路与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的相同,都基于将论文数量与被引次数综合考虑的评估思路。最近再翻出自己的论文进行仔细思考后发现,h指数不过是将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应用于个人评价时的一种特例的衍生指数而已。下面就列出由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推导出科学家的个人h指数的详细过程。
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的原始公式如下:
由式(8)可知,此时的h为科学家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I的立方根值。根据h指数定义可知,在上述条件下的科学家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I的立方根h就是科学家的个人h指数。
以上推导过程表明,科学家的个人h指数实际上就是在只满足极端条件时被多次简化后的科学家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的立方根。同理可知,用于期刊、研究团队、大学、科研院所、学科、国家、基金和研究热点等不同领域的h指数也可用同样的方式由其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导出。
h指数在实际应用中所表现出的优势和缺陷一方面导致了h指数在诸多领域得到迅速扩展应用,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很多为弥补其缺陷而推出的h型指数,这里笔者不再赘述,大家可参见相关综述论文。必须指出的是,笔者所提出的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在扩展应用到科学家个人、期刊、研究团队、大学、科研院所、学科、国家、基金和研究热点等不同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评估时,具有与h指数相同的评估思路,却有比h指数更准确和全面的优点,在定义层面上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的提出时间比h指数的提出时间更早,其评估效果比h指数的更准确和全面。科学家的个人h指数实际上就是在只满足极端条件时被多次简化后的科学家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的立方根。
(本博文在写作时参考了赵星学者的两篇博文,在此表示感谢,如以后此文正式发表,将一一列出有关文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何学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0441-439289.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