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星
高校教师发表论文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好问题 精选
2025-9-26 22:46
阅读:1023

前两天写文章回答了学生的一个问题,研究生发论文有什么用?我从读研的意义、就业形势、竞争优势几方面系统说明了论文对于研究生的重要性。

有人看后来问,老师,虽然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没那么想写,其实发论文主要还是对老师更有用吧?

好,既然问到这里,那么我今天来聊聊,发论文对老师有什么用?

发论文对于老师的必要性,不需验证,也无需隐瞒。只要看各个高校的招聘与考核要求,首当其冲的一条,就能发现是要满足一定的论文要求。一言以蔽之,论文是学术圈的KPI,想必圈内圈外、吃瓜群众对这一点都已然了解。

所以,我们今天重点来探讨的是,除了满足考核要求之外,发论文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相信这一点,也是很多老师深夜奋笔疾书时,会扼腕自问的一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发论文对于老师来说,至少还有三重意义。

一是,发论文是对工作进行梳理与整合的好机会。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回看自己的工作,而写论文则要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项目的目标以及实验做出的结果,回顾自己的设计思路,给出明确的结论,并思考其中的意义。无论主动或是被动,写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整理自己阶段性工作的机会。教师工作千头万绪,日常的文书表格工作尤为多,一旦精力被碎片化的事务打乱,则很难进行高效率地思考,阻碍科研的深度。我个人感到,在写论文的时间里,往往能将人的注意力强有力地拉回到项目本身的逻辑当中,进行系统性地梳理,并形成明确的结果,这个过程,让我在深夜里往往能进入心流,产生某种很踏实的感觉。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写论文都是对科研工作本身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过程。

二是,论文成果一直以来是树立学术声望的基石。

简单来说,论文是科研工作者的名片。尽管,衡量科研工作者有很多维度,但是,一位学者能够被人称道的标志性论文,往往是得以在同行中立足的根本。论文的价值具有持久性,虽然我们在变化的评价体系之中往往很难获得恒常的认可,但是,高质量的代表作,有跨越时空限制的能力,可以向同行清晰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方法严谨性与创新价值。它不仅仅是个人研究能力的证明,更是在纷繁的学术图景中为自己定位的坐标。对于我们普通高校教师而言,通过一篇篇经同行评议的论文,逐步积累同行中的学术信誉,从而稳步成长,逐渐拥有自己的科研阵地与学术交流的话语权,是最踏实的底气。因为,白纸黑字构建起的声望,扎实而长久。

三是,某种程度上,论文也是学术圈的社交货币。

论文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连接同侪、开启对话、构建合作网络的枢纽。小到学术会议茶歇中的破冰,大到评审中的争论与证明,以论文内容入手,往往可以打开开放的交流格局。作为一个内向I人,我个人在学术会议中每每感到来自E人大牛的能量压制,对于大面积热络寒暄的场景时常想要回避。但是几次参会之后,我逐渐发现,如果会议主题与我的科研领域高度相关,参会时想到一些学者近期发表的论文工作,往往还是很期待去听对方的talk,认真看相关海报,甚至还可以饶有兴味地主动去攀谈交流。每当和陌生的学者建立起较为纯粹的技术讨论,也便能从交流中找到共同语言,从“萍水相逢”变为“深度交流”。

不过,想必很多老师看到这里会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科研工作者往往一方面面临着考核的压力,另一方面SCI发表难度也逐年升高,发论文整体呈现出水涨船高之势,又进一步加剧了压力本身。

无论是我个人从教的感受,还是观察生活中的同行生活,大学老师的日常往往是白天大部分奔波于教学、会议以及各种杂事处理当中,真正能撰写论文的时间其实大多都是夜里。愿意腾出宝贵的时间将心血付诸于论文,一定是倾注了感情的,其中有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也有对学生的责任,有对个人前途的期待,也有对学术信仰和传统的坚守。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发论文对老师有什么用?

其实,发论文本身原本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它是我们对工作形成反馈、思考和进一步提升的必经之路,也会是高质量学术交流的起点、过程与终点。

当一篇论文发表,它便进入学术交流的循环系统,观点被引用、讨论、商榷甚至挑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思想互动。

我常常想,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面对写论文时的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何却总是快乐不起来呢?

走神碎碎念|

在发论文这件事上,要承认客观存在的差距,也要思考在众多的压力之中如何自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策略,有的合作颇广,数量颇丰;有的魄力出众,是大刊常客;有的有团队积累,乘风而上。作为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青椒,我只能以不便应万变,精工细作,把每一篇论文都当成自己的代表作,无论如何,做到自己的最佳水平,无论评价体系如何,尽力而为,无愧于心。与诸君共勉!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走神观想(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新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89891-1503697.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