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行信息节食的初衷,是自己在生活中,常常感到被各种信息包围,主动或被动地接收了大量信息,一度让我感到精力透支,甚至过载。为了让自己生活更有效率,决策更合理,从去年开始,我决定对信息获取来源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控制。
我在尝试信息节食以前,对自己平时的信息摄取做了大量观察,对我的信息获取偏好也进行了评估。因我工作繁忙,所以非常需要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效率都在一定水平之上,否则将对我的日常生活安排和心情都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我几乎从来不刷短视频,理由很简单,并不是我在刻意控制自己,也不是我对短视频不屑一顾,二是短视频的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少得可怜。虽然只有十来秒一两分钟,但除了情绪和煽动性的言语,很难看到完整的观点,更不要提逻辑合理。连续看短视频,同时被推送大量雷同内容,很容易让我感到不知所云,浪费时间。
因此,我个人的总结是,就信息载体而言,其内容的质量和效率,整体上从高到低是:
文字 > 长视频 > 图像或图文 > 短视频
文字阅读无疑是最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同样的内容,视频可能需要半小时,而文字阅读往往只需五分钟,甚至更少。这种效率差异在知识获取时尤为明显。当我们能够自主控制阅读节奏,快速跳过已知内容,细细品味重点部分,这种主动权是其他媒介难以提供的。
长视频和图文结合各有优劣。长视频的信息量虽然巨大,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且很难跳过无用的内容,就信息密度而言,远远比不上文字。短视频在传播上的确拥有病毒式的效果,但信息过于碎片化,甚至为了吸引眼球,存在大量的虚假和低质内容。当然,不可否认,短视频平台上有创意、有趣的内容,但更多的是跟风和低质内容。长期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思维方式和习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以下,是我个人实践后较为有效的几个信息节食具体办法:
一、设定明确的信息消费边界。比如,可以规定自己每天只在固定时间段查看社交媒体,而不是一有空就无意识地刷手机。有一段时间,我尝试在晚上八点后就不再浏览碎片化信息,而是选择读一本书或看一部有深度的电影,这样不仅睡眠质量提高了,第二天精神状态也明显更好。这点难度很大,尤其很多工作沟通是通过微信碎片化进行的,我自己并不能天天做到,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至少在周末,能够把这样的边界守住。
二、创造专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工作时,我会将手机放在视线看不到的地方,或者有条件时放在另一个房间,避免通知提醒不断打断思路。实验表明,每次注意力被打断后,平均需要23分钟才能重新完全投入。这意味着,我们正在为这些碎片化的干扰付出巨大的效率代价。
三、在信息源的选择上,主动筛选优于被动接收。与其无止境地刷推荐流,不如精心挑选几个优质的信源。我自己在不同的平台有一些固定浏览的博主,基本不太会花时间去看平台推流或者热搜。此外,我时不时会花时间整理自己的信息食谱,思考自己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主动去搜索订阅相关有深度的公众号,或者选择两三个质量较高的播客,避免不是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四、利用不同信息载体的优势安排学习。需要快速了解某个知识点时,我会先阅读文字资料建立框架;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再寻找视频讲解;而想要放松时,才会选择刷一会儿短视频,但会设定闹钟防止沉迷。
五、每天留出一定的“无信息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接收任何新信息,而是用来思考、整理和内化已获取的知识。我习惯在每天傍晚散步时不听播客也不看手机,只是静静地梳理一天的所见所闻,这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思考和创意。从今年开始,我开始系统性地训练自己进行冥想,将注意力全然收回到自己身上,对改善精神状态非常有效。
以上,暂时就这么多。
其实在这个注意力被极度分散的时代,能够开始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注意力,不再被各种平台和内容牵着走,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清晰且高效。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获取多少信息,而在于如何筛选、理解和运用它们。培养优质的注意力分配习惯,或许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自我投资。
走神碎碎念 |
人一旦习惯于短平快的刺激之后,就很难再适应需要思考和消化的内容。在这个时代,专注逐渐变成了一种稀缺能力。所以,文字阅读这样高效的信息方式,是高质量生活的人需要努力保持的。这也是我个人也一直坚持在公众号平台上持续写点什么的原因,以期保留自己对文字的感知和承载能力
[本文同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走神观想(stardaydream)。未经同意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公众号联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新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89891-149922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