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教育与教改的一些问题

已有 2732 次阅读 2016-7-22 10:5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 教改

最近看科学网讨论教改的问题,赵老师吐槽,教改为啥那么难?因为难就难在它并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


说到基础教育,最近有一件事挺长脸,就是英国人学习我们小学、中学的数学教育了。有网友说,99乘法表的文具盒可以出口了。那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我们的基础教育那么厉害,可为什么在我们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优胜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霸”,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呢?说“不能”可能有些绝对了,那我换个问题,在今天中国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中,有多少是学霸,是当年的高考状元?


博主以为这个并不让人满意的答案反映出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脱节。


举个例子,我们中学都上过历史课。中学生虽然学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但他们学到的很多历史知识,不能说全不对,至少很多都是片面的,大部分学生所了解的,只是一个高度抽象、高度浓缩,的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还被分解为一二三四五,少了一方面就扣分了,他们的人文思维就是这样,就是由若干个知识要点形成的标准答案。其实人文知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永远开放的、具有争议性的,是等待学生来重新思考、重新发现新的答案的。


到了大学,如果你有幸进入一些高水平的文科院校,接触到一些非常有水平的历史教授,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你中学的历史思维“去魅”、“消磁”。但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积重难返,改变一个习惯往往很困难。到大学学历史,难的不是告诉学生历史真相,告诉他们新的知识,难的是让他们重新形成知识学习的方式,形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格。从这点而言,今天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不接轨的,形成巨大的反差。越是考到好的大学,应该说反差越大。


其实博主觉得高中的理科教育也是这样,但博主是文科生不愿意过多谈理科方面的事儿,博主今天看高中的数学教材,仍然看到不到对数学思维的启发,高中数学在博主看来就是“背题型”,把所有的题型都接触到了,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式,做上几千、几万道数学题,熟能生巧就是“数学高手”了,可是到大学用同样的方式学高数,就非常吃力,根本学不好了。


中国基础教育产生的大多数学霸,或许是成绩上的英雄,但由于教育方式的问题,免不了知识上的循规蹈矩,到了社会也规规矩矩,没有任何个性和创造性,最后他只能成为平庸之才,成不了领军人物。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违背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的。西方教育将小孩当小孩,把大人当大人,越往上越累。中国是反着来。在中国,一个中学生一天学习要超过八小时,比大人还累,没有周末,没有假日,他们的书包,让大人来背,都觉得太重,里面装满了各课的书本、作业本。中国的中学生们,等到进了大学以后,几乎就解放了,终于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可怕的中学老师,可以自由了!西方的教育,到了高中,特别是大学,是越来越严格,课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到了研究生阶段,那基本是一场炼狱,魔鬼训练,我的一个在美国读完博士的姐姐对此深有体会,她当年以为美国的大学和中国一样轻松,开始是抱着玩的心态出国,结果差点拿不到学位。


很多在标准答案下成长起来的人,因为没有了标准答案,一自由,反而找不到方向了,理工科可能还好一些,但有些文科生一不考试就不知道怎么努力。大学以及研究生阶段的文科生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写作、讨论的训练,只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没有让同学养成这种能力。


所以对大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要转变应试教育的后遗症,特别是对于文科生,要在没有标准化考试的新环境中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方向,其实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在大学中不知不觉过的很轻松的人,其实都是中国式基础教育的受害者。


二,教改为什么那么难?


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就是要解决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问题。内地和农村底层社会的孩子们,与城市的中产阶级孩子不一样,他们缺乏素质教育的各种条件。比如弹钢琴、拉小提琴、国家和天下各种知识,这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隔膜的,他们只有一种能力,就是拼命读书,将书本和习题搞得滚瓜烂熟。如果北大清华、交大、复旦那样通过面试招学生,农村的和社会底层的孩子就吃亏了,占便宜的就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孩子。


而且在中国,只要不是刚性的制度,家长就不放心,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打招呼、开后门,这个成本对于底层社会的学生来说那就更高。他们反而最相信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拼爹拼不过,总可以拼分数、拼努力吧!因此,应试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还不是来自政府管理部门,而是社会底层。只要其他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应试教育要单独改变,很难。


有人评论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公立基础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其实这是单纯的“爱国视角”,这种解读看似正确,却有意忽略了两个社会制度与人文方面的差距。


为什么西方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搞快乐教育?因为西方的许多人并不想做精英,嫌累,很多人对自己的前途无忧无虑。其中的原因乃是社会福利制度好,不管是精英,还是平民,从失业救济到医疗保险,乃至孩子教育、老人养老,都是高度的社会化、福利化,即使当一个加油站加油的工人,基本生活也是有保障的,他不会为生老病死、为自己的孩子而发愁。更重要的是,即使你是一个蓝领,也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这个社会只尊重什么人?成功人士。至少是坐办公室的白领。而蓝领哪怕收入再高,是得不到社会尊重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个鸿沟根深蒂固。


这些都是教育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教育要改变的话,还不是我们搞教育的努力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改变。


三,总结


当前看来应试教育并不是罪魁祸首,现实来看,很多发达国家也离不开考试,免不了唯分数论,那些一样考试的国家,为什么他们的学子并不是所谓“标准答案”的奴隶?我觉得更要紧的是文化、教育理念的落后,这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82964-992171.html

上一篇:博主在新浪微博上关注的日本人
下一篇:罗玉凤:美国人如何爱国
收藏 IP: 180.168.86.*| 热度|

16 陆绮 马志超 袁海涛 孙平 王荣林 赵美娣 张骥 王毅翔 杨锦忠 李颖业 梁洪泽 宁利中 anran123 chenhuansheng wuji2017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