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氯化汞注射液在埃博拉病毒(EBOV)感染的治疗中是否可能起作用?
2014-8-26 12:20
阅读:4525

                         氯化汞注射液在埃博拉病毒(EBOV)感染的治疗中是否可能起作用?

 

作为一个医生,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三国,使我不安。仅凭媒体介绍,我对其了解甚微。我曾设想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初期,在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时可否按瘟病或外感应用中医药治疗,其后,应选择药物抑制T细胞(?)所致的免疫性伤害,继而针对性地预防“广泛性出血”(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多脏器)功能衰竭。“广泛性出血”(DIC)和/或免疫反应性损伤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早期出现的脏器功能障碍,多是病毒的直接损伤)很可能是该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死亡原因。

在这“一知半解”认识的引导下,在疫苗及特效药尚未问世,针对可能是重要的病症——“广泛出血”的治疗使我想起了氯化汞注射液,不知它在针对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出血是否可能有点作用?






  对于氯化汞注射液的应用,我想到了几个问题,

1.     氯化汞注射液是否对埃博拉病毒有抑制或杀伤作用,有待于实验研究

2.     EBOV感染发生的DIC,也必然有“促凝物质”,它或许是EBOV的自身物质或代谢产物,或者是EBOV损伤组织细胞后的产物,氯化汞应该对其也有抑制作用

3.     汞是重金属,大量蓄积会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但是如果能从死亡边缘拯救感染者,汞的排泄,或通过治疗危害不大。





氯化汞作为癌零I号注射液的成分之一,在过去的实践中,它对出血严重(DIC)的APL具有显著疗效,多年应用并未发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重出血倾向(DIC)的APL应用癌灵I号比单纯的As2O3疗效好,遗憾的是癌灵I号再无生产了!氯化汞(轻粉Hgcl的转化物)很可能和As2O3(砒霜)一样,静脉直接给药,毒副反应较口服应用轻得多,这可能是因为直接进入静脉即可发挥疗效,不需经过肠胃吸收及肝肠循环、肝脏转换有关,像SAS及埃博拉病毒,这类病原体所致疫情,由于病毒种类繁多,及变(异)性,多骤发而蔓延以及罕见重复性疫情,(几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永不”复现),因此疫苗的研究及应用常常是滞后的。病毒致病,一是直接性损伤,二是触发免疫性途径引起的严重损伤,故对症治疗及中断免疫性损伤途径可能是重要的。中医中药对这类的疫情初发时,辨证施治可能会有一定的功效。


 




                                                          哈医大一院  张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70683-82241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