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勋说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imonjo828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求知忌满,得志莫狂。

博文

中国GDP总量全球第二不值得惊喜

已有 3533 次阅读 2011-2-19 11:38 |个人分类:经济评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经济, 经济增长, 华尔街日报, 中国GDP, 日本内阁

  不管是人均,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或是经济发展的收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第二只是总量的超越,并不值得惊喜,我们需要客观的判断。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终于得到了权威确认,日本内阁府2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关于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的消息就一直被外界关注,尤其是西方媒体更是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大书特书,当然国内也有不少的GDP粉丝,他们也对这个全球第二抱有很深的情结。然而,如果仅停留在总量的表面上,那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实际上,这个世界第二并没有多大惊喜,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世界第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普通老百姓能够从这个世界第二中获得什么?其实,随着世界第二的到来,我们的发展问题并不轻松,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发展距离。诚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所指出,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就凭借高工作效率变得富裕起来,在经济上超过了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然而在最近的30年里,中国经济却快速增长。尽管他们的人均GDP仍然不尽如人意,但13亿庞大的人口数量让中国迅速位居世界前列。文章称,中国拥有11倍于日本的人口,因此人均GDP只要超过日本的1/11即可在经济总量上超越日本。如果中国想要击败美国,其人均GDP就要达到美国的1/4,因为目前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然而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11。
  毫无疑问,中国虽然在总量上已经超日,但人均年收入相距甚远。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105位,确实差得很远。但是我们疑惑的是,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有这么高吗?事实上,中国一直就没有覆盖全国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数据,而只有两个以城乡户籍区分的人均数,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接近50%,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数量与农村居民数量基本相等,照此计算,去年中国总体上的人均年收入应该为12500元左右,约合2000美元。那么这个人均年收入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把人均GDP当成人均年收入了,或者把北京、上海等地人均年收入当成全国人均数据了。
  透过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渐趋增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远未完成,转变发展方式也是征途漫漫,工业化还处于中后期阶段,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此外,从居民收入差距来看,除城乡差距外,地区差距也很明显。据统计,2009年,上海市农民人均收入为12324元,北京为11986元。而甘肃则为3134元,青海为3346元,云南为3369元,均不及上海市水平的三分之一。还有,2009年上海市人均GDP为11320.41美元,而贵州省不及上海的九分之一,仅为1350.98美元。至于看病难、看病贵、社会保障水平低等老问题还没有从根源上得到整治,在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民生领域尚有诸多欠账。中国经济总量很大,可本质上还是发展中国家。要真正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得到2049年,人均GDP达到25000—30000美元的水平,这还需要较长时间。
  再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看,我们的效益以及利润都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10.3%,看增速,可观也很乐观,一旦透过增速看效益,难免平添一份忧思。从去年年底的节能减排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资源环境成本透支问题短期内难以扭转。事实上,GDP所能反映的只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则差强人意。从整体来看,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益亟待提高,第二产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节能减排降耗任务艰巨,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严重不足,我国的经济发展还走在粗放、低效的通道上。
  而从经济发展的收益来看,大量的收益以及利润都被国际跨国公司所享有,我国获得的只是一个最基本的人力加工费。海关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出口贸易中外商一直占到50%以上。可见,不仅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持续转变,效益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因此,不管是人均,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或是经济发展的收益,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第二只是总量的超越,并不值得惊喜,我们需要客观的判断。
  刊于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2月15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6879-414414.html

上一篇:2011年宏观经济需要政策给力
下一篇:警惕油价问题引发非确定性风险
收藏 IP: 221.223.89.*|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