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理性使用媒体监督权

已有 3580 次阅读 2009-12-2 14:58 |个人分类: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大医院, 非法行医

“北大教授被治死在北大医院”“北大医院非法行医”。
 
自从11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北大第一医院非法行医 北大医学教授死亡”这一新闻,一段时间以来,电视、网络和纸媒体充斥了以上字眼。
 
这一新闻的注目点有三:2006年北大教授熊卓为因发生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于自己所在的北大医院;在校学生“无证行医”导致事故,抢救中死者断了三根肋骨,心脏和肝脏被挤破;死者病历被多处修改。
 
媒体起初是一边倒地谴责北大医院;不久,医学界出现另一种声音,以专业医学网站《丁香园》为首,一些医生写文章指出了央视报道的不专业;同时,北大医院也针对央视的报道倒戈一击。
 
11月6日,武警总医院病理科主任纪小龙针对这一报道写了一篇短文,从医学科学的角度解释这一事件的三个重点问题:
 
第一,实习医师参与治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哪家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没有实习医师?哪一个‘老’大夫不是从这样的幼稚走出来的?”
 
第二,“手术后肺动脉栓塞死亡随时随地都可发生。只要是发生在肺动脉主干的栓塞,几乎都是死亡的结局,任何抢救都来不及。”也就是说,熊卓为当时的情况可能并非如报道中死者家属所说的“任何一道如果堵住了都不会死”,这一事件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医疗事故;
 
第三,报道没有涉及、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问题:“其实,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死人悲剧的背后,是外科医生只重视手术,不关注手术后的护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纪小龙指出,在发达国家,外科手术后如何预防血栓的发生,已经成为常识,外科医生要求病人手术后不能躺着,而应该逐渐坐立、行走,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防止发生肺动脉栓塞。“而在中国的医院里,医生及家属都认为病人术后至少在床上躺3-4天。岂不知,一旦几天静卧下来,身体的大静脉里容易出现血栓(血凝块),等到几天后一起床,血块脱离原来的血管壁,就只有一条路:肺动脉栓塞!”
 
与此同时,专业网站上的一些医生对报道中提到的实习生写病历、心脏和肝脏被挤破、“病历被多处修改”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谁都可能犯错误,媒体也不可能永远不出错。但笔者认为,在这一事件中,记者只要稍微多做一些调查求证,纪小龙教授所谈到的三点(尤其是第一、第二点)都不难了解到。笔者这样说,并非表示北大医院在这一事件中没有问题,更不是要为北大医院开脱;而是要强调,媒体不能如此简单地给一件事情定性。
 
由此,笔者还联想到几年前另一起与医院相关的新闻:“哈尔滨天价医药案”。那一事件,笔者和同事做了相当详细的调查,得到的结论迥异于媒体最初的报道。但由于特殊原因,报道最终没有刊发;好在稍晚《财经》杂志报道出了内容与笔者所了解情况相近的内容——但此时这一新闻已经冷场,这最后出来的、对新闻圈具有纠错意义的报道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这两起“案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媒体很可能是出于同情相对更处于弱势的患者,而对医院做出了不那么公正的“宣判”。
 
但这样的报道,无论是从新闻职业操守、还是从媒体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都是欠妥的。北大医院案报出后,“丁香园”网站有医生发出“医生是没法做了”之类的哀叹;一些医生指出,这类报道只会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还有患者、普通公众。
 
笔者认为,中国新闻界并不缺乏激情洋溢、富有同情心的记者;今天缺乏的,是具有真正独立思考精神的记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5876-275560.html

上一篇:英国大使馆“科学与创新决策系列研讨会”之中英产学研合作研讨会
下一篇:NGO:传播的科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