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科学新闻:你科学吗?(创刊号社论) 精选

已有 5135 次阅读 2009-1-4 08:35 |个人分类:主编心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当我们改版创刊号稿件的编辑工作基本忙完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长吁一口气,而是颇多忐忑不安。我要问的是,称之为《科学新闻》的这本杂志,我们科学吗?
这么问,并非是担心读者对我们这期杂志不满意。作为一群长期报道中国科学的记者,我们深切地理解科学家对一份与他们甘苦同享的期刊的需求,也深知,现有媒体无法满足精英群体的这种渴求。
为此,我们鸡鸣而息,浓墨素染,为我们的读者送上了包括透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解读美国NIH资助等一系列至少是“投其所好”的独家文章。我们也信心百倍地推出“美丽科学”和视觉LAMOST这样展示科学不仅严肃,而且壮观;科学家不仅聪颖,而且靓丽的文章。在我们的科研进展和其他文章中,我们严格地遵循了科学界的规范——基于文献和第三方评议——虽然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为一篇小小的稿子花费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寻找一位愿意评议的同行。
不仅如此,我们也为读者展示了科学界多姿多彩的生活,并雕琢我们的产品,让它承载着丰富的资金申请、论文发表直到实验安全等全方位的相关信息。
但是我仍然执著于科学性,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在形式上给文章加了参考文献或者引述了第三方的评论。更加重要的是,它需要一种弥散在科学界的信息开放和客观评议的氛围,这也就是去年刚刚故去的吴瑞先生几年前说过的中国科学界亟须的文化。这种文化可以让政府官员通过我们,直面科学家的关切、建言以及批评;可以让科学家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坦诚评价自己和如实评价同行的研究而不用担心他人非议;可以让资深学者和初出茅庐的学界后生平等地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报道建立在精确、开放和平衡的基础上,才让我们敢于挺起胸脯说一声,我们是科学的。
然而我不得不惭愧地说,我们的杂志现在还不足以创造这种氛围。相应地,我们的文章也就因为这种氛围的缺乏而留下些许遗憾,尽管我们已经殚精竭虑,夙夜狂书。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哪怕仅仅叙说一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科研资助方面的不公,大多数被采访者也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极少数直言者也要求匿名。
尽管遗憾,但是我们理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逐渐地减少这份遗憾。我们相信,这也是我们的大多数读者所期望的。
幸运的是,尽管就总体上而言开放的氛围仍然缺乏,但是事情已经有了改变。尽管我们的采访要求多次被拒,但是当直面科技界的领导时,我们仍然得到了坦诚的回答。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不是一句空洞的誓言,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大家来说,我们写;我们写,请大家来读。仅此而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5876-208411.html

上一篇:从国际到国内:科学新闻路线图
下一篇:站街逸闻
收藏 IP: .*| 热度|

8 武夷山 孙俊 邵宇飞 李晓明 邸利会 王玲 孙滔 juscojack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