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伟
九步进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精选
2025-2-11 11:14
阅读:5705

1739242986944.png

某高校课堂一瞥

本文没有经过严格的调研分析,仅为个人一点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与老师交谈,抑或是网络报道,大学课堂的负面状态大致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学生后排落座,上课戴耳机、玩手机、看平板,抑或睡觉,课后作业整个班2-3个版本,抄袭现象严重,期末考试不及格率高。

这样的课上一次,教师的激情被浇灭一次,上两次被浇灭两次,上的多了有的老师选择逃离教学;有的老师选择躺平教学;还有的老师怒不可遏,痛斥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本文希望探讨第四种处理方式,九步进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高质量课堂赢得学生的认可,重新确立课堂的教育教学主战场地位。

九步进阶提升教学质量

“九步进阶”即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九个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修炼上要逐级递进,后一级的能力需要以前一级为基础,顺序不可颠倒。分述如下:

第一步、课程知识了然于胸。

对自己所讲授课程的知识了然于胸,即过知识关。这是教师赢得学生认可的第一基础,教师必须通晓课程知识的架构体系,明白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授课课件无误、教案无误,并能准确无误的讲授基本概念、定理、推论,准确无误的完成知识点的数理推导。通过不断学习、总结,条件成熟后可尝试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架构。

第二步、课程作业轻松应对。

能够轻松应对所讲授课程的习题,即过习题关。习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这一过程,教师需先对过习题关,对解题思路、求解难点、检验标准有充分认识,才能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引路人。

教师在过习题关时,应立足课后习题,积极探索考研试题、竞赛试题、兄弟院校的相关习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出题,丰富教学素材,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与能力考核。

第三步、知识应用融合贯通。

教师要有能力利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即过应用关。做习题是“演习”,能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就是“实战”。教师应成为学生心中利用课程知识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的榜样(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兴趣研究与教学统一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学课程的真实价值,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四步、课程资源日新月异。

教师要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即过课程建设关。网络上有学生戏称老师的PPT是“一P传三代,人走它还在。” 教师如果不做课程建设,特别是照念PPT的老师,以如今的信息传播速度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很容易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能将知识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二是能用通俗的语言把相关知识点讲给学生。第一个目标要求教师研究学科史,把知识点的诞生背景、发展历程、未来趋势研究清楚;第二个目标要求教师能有生动、有趣、能促发学生思考的案例总结出来,并用恰当的科普语言讲给学生。

第五步、掌握学情因材施教。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必须对学生有所了解,即过学情分析关。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有所了解,如学生的来源、组成,学习背景、个人喜好、个性特点等有所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从班级整体来看,有班风好的班级,也有班风不好的班级。对于班风不好的班级,教师要善于抓班级中的关键少数,严格要求班委、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指定课代表,至少要求做到前排就坐、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考试测验。

还可以根据班级特点,自行设定关键少数,例如对于多数工科专业,由于女生人数少,可以把女生作为关键少数;有的班级,个别同学特色鲜明,就把特色鲜明的学生作为关键少数。关键少数要多交流沟通,以他们为窗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习监督,为班级树立榜样,带领全班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从学生个体来看,要注意区分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原因。客观的讲,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仅是智力考验,同时还是体力考验、耐力考验。学习困难有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种情况:

(1)先修课程知识点掌握不够好。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说这是先修课程教师的责任,自己不管,这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不明白的知识点,老师就有责任给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补充相关知识点。

(2)认为所学知识没用,学也白学。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掌握足够的论据,详实的资料逐步改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偏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如果老师能用自身的努力为学生提供榜样,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有用性的最佳途径。不断研究课程的应用,突出课程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意义。

(3)自律性差,经不住外部诱惑,对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成瘾。如对游戏上瘾,手机三分钟不看,浑身难受,像中了鸦片的毒。这些学生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如上课没收手机,强制其第一排就坐。必要时需就医戒瘾治疗。

(4)身体原因,无法承受长时间学习。这类学生多一些关怀,身心健康比成绩优秀更重要,在成绩上70分以上都是良好。

(5)受歪风邪气侵扰。学生、学校并不隔绝于社会,社会中存在许多不利于教学的歪风邪气,如期末给老师送礼可以保过(不挂科),学习无用论、辍学成才论、关系至上论,以及师兄师姐传授的考试突击、翘课原则,替课、替签到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正常教学的歪风邪气,如果这些邪气由教育系统内的老师或其他人吹,危害极大。面对歪风邪气,教师要敢于亮出一身正气,以正压邪,清风净气。

(6)其他暂时性困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的家庭、同学关系、社会关系出现较大的波动,这种情况虽是暂时的,但学生一时陷入可能出现无法自拔的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能给予协助的给予协助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引导学生实时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困惑,早日克服并走出困惑。

第六步、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教师要掌握针对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以及针对各类课堂情况的处理手段,即过教学方法关。首先,针对特定的知识点、特定学生群体,教师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借助于高科技,也可以借助高思维。高科技如先进实验设备、先进教学技术(智慧教室、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科技直观、形象,容易给学生形成直观感受、亲身经历的体验,可降低学习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思维教学法如采用极简教具,就地取材,以抽象、思维环节复杂为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为目标,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高思维与高科技也存在互不相容,过度依赖高科技,会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因为什么都看得见,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过度依赖高思维,会导致教学难度过高,造成学生厌学或畏学(什么都看不见,完全依赖于想象,思维难以成形)。理想状态是教师能兼顾二者,以高思维为目标,在困难的时候又借助于高科技。

其次,教师还要有处理一些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例如,教师一进教室,发现学生都在后排落座,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瞬间拉满;开始讲课后,学生我行我素,有说话的、有打闹的,全然不顾及(或没注意到)老师已开始讲课;讲课中发现学生带耳机、看手机、看平板,或者睡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完全不在课堂;劝诫学生认真听课时,遇到刺头,和学生发生语言交锋等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教师走进课堂为师者的底气。面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教师要有长辈教育晚辈的姿态,批评指正,这是为师者的责任。只需把握一个原则即可,“盛怒之下不育人”,当发现自己十分愤怒时,停止教育学生,换一个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再教导学生。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目的是育人,而后者的价值往往远超前者。

第七步、考试测评逐年加难。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合理的评价,即过评价关。教师要掌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策略。过程性评价包括表现型评价(实验操作、演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参与意识、认知水平等)、个别交流式评价(如课堂问答、课堂讨论、谈话等)、学习档案评价(笔记、作业、学生作品及成果等)等几类,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调整,提高学习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过程性评价的只是用于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成为终结性评价的一部分,为不少学生“摸鱼”提供了途径。

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业的整体评价。教师要会出考题,既要实现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考核,又要将分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要求教师对班级学习情况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对哪些题目是难题,哪些题目是简单题,做到心中有数,能将班级整体分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一个班级,大多数同学的分数处于70-80之间,个别同学超过90分,少数同学不及格,是一个理想的分数分布。教师的目标在于逐年提高试题难度,但分数总能控制大多数同学70-80分。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的测评,也是对老师的测评,每年提高难度,大多数学生还能保持在70-80分,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在逐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的学校效果在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

第八步、课程专业一体育人。

课程教学要融入到专业育人中,即过育人关。站在课程角度教学和站在专业角度育人可以为教师提供不同的教学视角,课程教学不能脱离专业教学,开展课程教学,教师最好对所教授专业的学科历史、内涵外延、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做好课程支撑。为此,教师起码要阅读一本相关专业的学科简史,并阅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支撑作用,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教学,开展课程建设。

第九步、关爱学生终生挚友。

将前面的八步汇聚成对学生的关爱,得到学生的认可,与学生彼此信任、相互成就,成为终生挚友。不过,第九步不能通过第九步获得,只能通过前八步无限逼近,不以前八步为前提对学生的“关爱”,一定不是“真关爱”,起码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第九步是前八步的升华,是教师与学生形成互信、互爱的起点。

合理评价不断迭代更新

开展课堂自我评价,目的在于查找不足、突出优点,通过不断的迭代更新,形成优质课堂。课堂的评价可总结为“一核心五维度”。

一核心即课堂评价以“自己讲完课是否心情舒畅”为核心。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亲历者,也是课堂教学的感受器,教师可以感受知识点讲授的顺滑性,可以感受学生对自己的欢迎程度,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一堂课讲下来,如果教师感觉酣畅淋漓,心情舒畅,自己都感觉很有收获,这一定是一堂优质课。否则就需要查找原因,通过教学研究、自我调整,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

五维度评价是指教师关注的课堂表现的五个方面:

第一、课堂氛围。包括学生前排就坐率、听讲人数,如百分之多少的学生前排就坐,百分之多少的学生认真听讲,可按百分比打分,75分以上为优秀;

第二、有效听课时长。75%的学生在45分钟课堂里,听课时长有多长,能达到40分钟(约90%)以上为优秀课堂。

第三、课堂互动。和学生交流,包括眼神、提问、质疑等,观察学生是否有回应,如果75%的学生回应,说明学生在跟着课程节奏进行,可评价为优质课堂。问题包括回顾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测试学生前期学习的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掌握程度差,要及时补充、复习;探究性问题重点在于学生的思路,无所谓对错,只要学生愿意参与就是优秀课堂。

第四、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回顾整个课堂,审视是不是把该讲的都讲了,讲解的是否顺畅,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做到100%无错误,讲解100%顺畅。对于自己不满意的讲解点,要开展教学研究,从自己如何能够的讲解清楚,以及什么形式学生可以更的接受两个角度思考,在下次讲解中力争不留遗憾。

第五、延伸评价。主要包括检测作业、测验情况,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和讲授方法的评价,如讲的快、还是慢等。期末考试是对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也是对教师课堂的整体评价, 70%的学生分数介于70-80分之间为优质课堂。

这里, 课堂氛围需要依靠课堂纪律来保证。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只是相对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丢失了纪律意识,认为宽松、无纪律就是大学课堂。大多数情况下,老师给学生定下规矩,学生一般是会遵守的。偶尔会有不听劝的学生,教师应理性评价,该指正的指正,该批评的批评,尽心做到师者之责。

人才培养也有效率问题。孔子弟子3000,贤者72人,人才培养效率2.4%。蒸汽机在发明之初,纽卡门机的效率大约0.5%,瓦特经过不断改进,在实验室理想条件下效率最高不超过8%,实际运行中只有3%左右。今天,高超超临界燃煤机组,作为高压蒸汽机(汽轮机)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也不过47%左右。

如果课堂教学有一半以上学生认真听讲,考试有一半以上学生可以达到良好以上,已经超过了当今效率最高的蒸汽机,所以课堂自我评价设置75分为良好。但是,上述第四点评价除外,因为其他良好评价是建立在教师表现100分基础之上的,如果教师表现出现折扣,人才培养效率还需要整体再打一个折扣。教师经过不断改进提高,可以达到100%讲课顺滑。

结束语

大学课堂负面状态的广泛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不足、也有学生的不足,有学校的不足,也有社会、家庭的不足,甚至是中学教学的不足。如果想要改变,就需要教师分析教师的不足,学生分析学生的不足,社会分析社会的不足,各方从自身做起,切实行动,改善课堂负面状况。

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发现老师分析的是学生的不足,学生分析的是老师的不足,社会分析的学校的不足 ,学校分析的是社会的不足,形成一种互相推责,自己无责、或是处于次要责任的说辞,让问题处于无解状态。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牢牢把握课堂主导权,勇于承担课堂教学主导责任。不断追问自己,课程知识体系是否掌握?课后习题是否都能求解?课程知识应用是否有案例?有没有认真做课程建设?有没有开展学情分析、因材施教?有没有灵活处理各种教学突发情况的能力?敢不敢每年调高期末考试的难度?懂不懂专业对课程的需求?自己能获得多少学生的认可?不断追问、不断改进,提高质量,打造金课,让自己作为教师乐在其中,为祖国培养更多足以担当复兴大任的合格人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伟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47068-147251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