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劣势累积效应推高创新成本 精选

已有 7336 次阅读 2014-6-5 08: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劣势累积效应推高创新成本

把自主创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已然揭示了整个社会对于创新的渴望与期待。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中国整体创新乏力,有重大引领意义的原始创新并不多,这种外焦里嫩的现象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笔者以前曾撰文指出,创新乏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存在严重缺陷,即支撑创新的五个基础条件(制度、经济、人力、文化与舆论)不匹配,导致创新行为很难有效发生。毕竟创新是一项对社会基础条件高度敏感的稀缺性智力活动。正如经济领域需要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一样(如三通一平等),由此,给出的政策建议就是:在创新领域同样亟需提供基础条件的保障,否则,无论如何高喊创新,其结果仍停留在一种纸上谈兵的语言游戏阶段。再推进一步,我们提出一个推论:劣势累积效应必将推高创新成本,从而扼杀创新行为的发生。

笔者的小组去年曾做了一项工作,对中部两省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即在科研投入相同的情况下,落后地区的科技产出远低于相对发达地区。换言之,发达地区的科研效率比落后地区高出几倍,发达地区创新成本相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反而比较低,越是落后的地区创新成本越高。这与人们的常识中的理解与直观判断正好相反,人们总是认为:落后地区物价比较便宜,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那里的创新成本也应该是比较低的。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呢?

如果我们把创新的实现当成一种产出,那么生产创新的要素投入价格决定了创新产出的成本。按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说法:推动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分别是:资本、土地、人力与技术。那么,其中的资本与土地属于传统的资源要素,它们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而代表新兴经济增长引擎的要素是人力(人才)与技术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增长经济学家罗默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技术等要素带来的内生型增长,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外生型增长模式。那么,简化我们的论证,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要素,即我们上面提到的五种基础条件,从而导致支撑创新的诸要素在落后地区都是稀缺的,从而在市场上,这些要素都比较昂贵,而且很难找到,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落后地区的创新成本比较高。相反,发达地区,由于各项支撑创新的基础条件都比较丰富,由于竞争关系,从而导致诸基础要素在市场中的价格也比较便宜,从而最终带来的创新成本也比较低。

前些年国内经济学界曾经流行后发优势理论,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发展已经证明,结论正好相反:后发劣势。后发不但没有优势,反而造成劣势的累积效应。比如,硅谷和中关村只能存在于发达地区,那里有创新所需要的制度条件、资本(各类风投基金)、人才、文化、舆论的优势,从而那里的创新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反而是成本最低的。硅谷与中关村的运行机制不存在什么秘密,然而这些年过去了,没有一个地区成功地替代或者复制硅谷、中关村的原因也在于此。这也间接证明:“后发优势”几乎就是一个伪命题。联想到这几年学界一直热议的产业转移话题,同样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其原因也在于落后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支撑,导致产业转移成本过高,直接压缩了产业转移的理想利润空间。

如何突破劣势累积的陷阱,这就是摆在所有落后地区政府面前必须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否则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从而加剧马太效应的逆向转化。解决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准确评价当地现有的支撑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的真实状况,从而找出存在的主要基础条件短板;其二,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在短期内实现智力积累优势。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这是非常明智的举措。相反,不积极改变人才的生存状况,只是一味地利用行政手段卡住人才流动是非常愚蠢的措施,因为缺乏匹配的激励机制,无法避免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与“出工不出力”的管理困境。其三,加大制度改革的步伐,最大程度降低制度成本,从而提升创新的利润空间,这是当下各级地方政府最有可能实现的措施,毕竟高度集权的行政架构已经制造了太多的交易成本。年初中央政府推出的上海自贸区的改革试验,就是一种主动降低制度成本的高明措施,很可惜,这步好棋,开始之初,就被附加上太多限制性条款,从而没有起到政策初衷设定的目标,导致制度安排出现夹生现象。

综上,落后地区让所有创新成为一种非常不确定与极度不经济的行为。在全球化的当下,世界是一个平的世界,在市场利润空间相对趋同的背景下,谁的成本低,创新诸要素就会向低成本地区流动,因而,谁也就在这轮竞争中获胜。对于创新活动而言,它先天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可能的高回报特性,这就要求在创新空间内必须具备必要的支撑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创新成本,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创新的存活率与实现率。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上个月写的,今天发现已经在《中国科学报》2014-6-4上刊出,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800561.html

上一篇:戈贝尔日记
下一篇:分手
收藏 IP: 101.229.187.*| 热度|

44 罗德海 王芳 蔡小宁 陆俊茜 王涛 苏力宏 武夷山 杨正瓴 李轻舟 孙学军 陈楷翰 李宁 肖振亚 罗汉江 李宇斌 张正严 李健 曹聪 周可真 韩枫 杨顺楷 苗元华 赵美娣 曹建军 周健 黄焕平 李小文 刘全慧 马雷 王小平 李土荣 李浩然 张骥 cloudyou zzjtcm clp286 zhouxingrong eastHL2014 heshuisheng grandinsinght lbjman zhngshai wou changt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