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人文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草稿) 精选

已有 5326 次阅读 2011-3-21 12:0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style

 

人文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上海交大是一所以工科著称的全国重点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文科相对比较薄弱的局面。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交大文科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本报告关注的焦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拥有法学、经济、哲学、文学、历史、教育等六大人文学科门类(估计有遗漏),经过最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已经有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基础和学科平台。客观上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考虑到最近几年国内各主要高校也都在进行类似的工作,导致我们的优势很大一部被抵消了,相对其他高校的发展,我们的进步就不明显了,为了迅速扭转这种局面,交大文科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道路。而这种跨越式发展是一条难度系数比较高的路径,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就需要保证跨越式发展路径的支点选择必须是务实的,有切实根基的。为了实现这种战略目标,从政策安排角度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1、  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先影响中国,再影响世界。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研究对象,它的成果首先应该是关注中国自身的问题。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众多人口,解决了中国遭遇的问题,也就是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影响了中国也就影响了世界。因此,交大应该首先成为上海市以及国家的智库。如果丢掉了中国的实践场域,所谓的影响世界也就是一句空谈。

2、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中观层面的政策安排:

A从政策上做好引进人才与内部培养的衔接

这里包括两个问题:引进人才问题与内部人才的培养问题。当下这个问题各个高校的解决措施都不是很到位。关于引进人才问题可以借鉴“曼联模式”。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这样的:一两名顶尖人才,率领几名虽然名气不是很大,但是很有潜力的选手,以最优的性价比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再加上众多基层人才的结构。这种机构的合理性在于,借助顶尖人才的影响力,能够快速确立学科地位,然后利用中层人才的强大冲击力,维持学术地位,这个缓冲时间给基层人才的培养与未来上升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时间,导致整个团体的科研产出具有连续性。同时也避免了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之所以提倡曼联模式,是因为曼联球队的运作模式就是依靠整体实力,用最少的大牌球员,性价比最好,同时也是造就明星的摇篮。反之,皇马模式的性价比就不好,大牌云集不见得就是最强的。毋庸讳言,当下各高校都要受到资源有限的硬性约束,引进性价比高的人才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人才引进是难以为继的。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内部人才的培养问题,如果这部分人才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与提升,就无法与引进人才进行衔接,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学科的发展是极不稳定的,只能依靠不断输血。

B遵循文科的发展规律,加大对文科的扶持力度。

不能按照工科的模式管理文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科是比快的学科,而文科则是比慢的学科。从长远来说扶持文科是划算的:投入少,影响大。目前交大文科博士点过少,应该加快扶持文科博士点的建设,缺少学科点的支持就无法招来最好的学生,进而也就无法形成快速发展的局面。

C改变传统的政策激励机制,对人才的考评采用工分制与承诺制相结合。

以往的政策激励机制主要基于工分制,通过考察定额的完成情况,进行激励,这种模式下很难出现精品,导致学校与教师双方处于不信任状态。而承诺制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同时承诺制也让科研人员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精品的生产,毕竟要兑现自己的承诺。

D明确优势学科,重点发展。

3、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微观层面的政策安排

A扩大激励范围。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博士后以及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毕竟博士后与研究生是学校里最大的群体,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群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文科发展的意义重大。

B倡导学科交叉,力争开发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一旦有新的方法出现,就会极大地推动人文学科的发展。

说明:昨天夜里匆匆把我们小组交给我的任务整理一下。对于文科如何发展也是我想了很久的事情,其实很多事情大家也都聊过,实在不太容易找出太新的东西。只是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们做的也不够。恍然记得已故的王选院士曾有名言:给足钱,配好人,少干预。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想来真是言简意赅啊。文科骨子里是比慢的行当,如何协调慢与快的矛盾就是当下中国发展文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上文字只是自己的一点浅见,由于时间匆忙也来不及细细思量,今天下午有课,晚上还要出差,先贴出来,期待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先谢谢了!文中图片来网路,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424739.html

上一篇:一流以后还要怎样: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沈阳归来!
收藏 IP: 58.38.62.*| 热度|

13 王芳 胡新根 刘庆丰 吕乃基 阎建民 刘广明 武夷山 曹冲 金小伟 李学宽 谢鑫 杨月琴 陈海萍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