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从索洛余值看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问题 精选

已有 6471 次阅读 2010-10-9 17: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从索洛余值看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1924-)在1956年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索洛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增长核算”分析。过对1909-1949年间美国经济数据的分析,他估算出总产出的增长率为2.9%,其中0.32%可归因于资本,1.09%可归因于劳动,剩余的1.49%就是所谓的“索洛剩余”,他认为这一剩余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后来的经济学家的测算也验证了索洛余值的存在,这也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要义所在,正是由于这个贡献,索洛获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在索洛的增长模型中有一个假设是存在问题的,即把技术作为公共物品,任何国家或企业都可以免费获得,而实际的情况是,由于存在专利以及各种技术限制,技术的获得并不是免费的。由于劳动和资本带来的收益递增会趋向于恒定,而技术壁垒的存在,使得技术引发的增长趋势将出现逐渐减缓的趋势,因此,总的增长趋势是变慢的。而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总趋势以及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却出现大幅上升的势头,这个现象是索洛余值无法很好解释的,对此,笔者认为,这个矛盾恰恰暗示出当下中国自主创新的出路所在。

我国之所以强调自主创新,是因为当下存在的两个紧迫的压力所致:其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化解来自国内、国外压力的主要解决措施,其二,当下技术的获得成本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导致模仿的成本已经接近创新的成本,基于此,实行自主创新应该是在各种壁垒存在条件下的最好的替代策略。按照当下经济学家的共识,促成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对这些因素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梳理,正是寻找我国自主创新的潜在道路问题。按照欧盟新版的《奥斯陆手册》(2005年)的定义,如今的创新更加注重非技术性创新,如制度、市场、组织形式等,因此,对于自主创新的理解也必须是广义的。由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的实际,能够支持自主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因该包括如下五个层面的内容:制度基础、经济基础、人力资源、舆论基础与文化基础,这五项基础条件对于自主创新的敏感性是逐渐降低的。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导致制度基础与舆论基础都无法起到对于创新的支持作用,因此,当下中国的自主创新,可用因素就是经济基础、人力资源与文化因素。这里还要把文化因素排除在外,因为目前正在推行的国学热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或许有用,但究其本质基本上是遏制创新的复古主义文化,非但不能促进创新,反而会扼杀自主创新。由此可见,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在支撑创新的社会基础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支持创新的力量就剩下两种,即经济因素与人力因素。最新报道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提供经费支持是有条件的,另外,我国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这也都是我国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的有利条件。

据美国2009年制造者协会(NMA)的创新指标显示,我国在世界主要的20个国家中创新综合指数仅位列第十三位,其中分项指标中,投入位列第十七位,创新表现为第七位。这个数据反映出两个严肃的问题,其一,我国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其二,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但企业与人员的创新表现尚可。另外,科技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8R&D人员的人均R&D投入仅为3.4万美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仅略高于俄罗斯(2万美元/人年),而同期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这些指标都在14万美元/人.年以上。按照最新的增长理论的解释:低劳动-资本比例的国家拥有高的边际资本产出,并因此拥有高的增长率;而富国则由于拥有高的劳动-资本比率,从而具有低的边际资本产出,由此导致低的经济增长率。由此可知,加大劳动-资本比率,即增加投资,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大的提升空间,毕竟我们的人均资本比率过低。从经济学角度讲,由于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决定了资本是无国界的,它永远流向利润最大化的地方。同样,资本作为一种资源也是稀缺的,当资本的获利水平达到均衡时,资本也就不再流动,人力资本的情形与此类似,因此,在均衡阶段,由劳动和资本带来的增长与创新都将处于减缓的阶段,对索洛余值的解释所遭遇的矛盾,必须给出新的合理解释。这里反映出增长的转型问题,即从外生型增长向内生型增长的转变,索洛余值的获得可以看作是由广义资本带来的,这里的广义资本主要是指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由于知识的积累、传播、扩散与溢出效应带来的正外部性,人力资本引致增长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带来了收益递增现象,由此可以解释索洛余值的真实内涵。所以,为了实现了这种增长与创新的转向,加大教育投入,以及对于R&D人员的投入,恰恰是促成创新与经济增长的良方,也是内生型创新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当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都提高了,那么由此引发的一切与创新活动有关的行为都得到了竞争性的提高,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涨船高的道理。

总之,中国自主创新应该从以往的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化,具体的路径应该采用如下两条:其一,充分利用当下的人均资本严重偏低的历史空间,加大投入,利用这个阶段边际资本产出高的优势,促进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的发展,尽早达到均衡状态。其二,促进科技人员利用、学习与传播知识的能力,使技术进步内化于人力资本的构成中,促成内生型经济增长与普遍的自主创新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打破制度垄断,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毕竟人力资本也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自主创新才是可能的。

2010-8-30于南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本文发表在《科技日报》2010-10-8,这是原稿。感谢徐编辑的辛勤工作,对这样枯燥的文章进行编辑是很辛苦的事情,这类文章也是缺乏读者的文章,呵呵。原本想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希望从中引申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文章编辑的很好,再次感谢,是为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371448.html

上一篇:还要向日本学什么以及学多久
下一篇:“973”该歇歇了
收藏 IP: .*| 热度|

7 闫宏秀 罗帆 曹聪 吉宗祥 高峡 郑作龙 刘庆丰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