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一本书与他的译者,还有一封信 精选

已有 5450 次阅读 2010-6-13 21: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本书与他的译者,还有一封信

周五(2010-6-11)应同事刘佳林老师之邀,一起饮酒,闲聊之间,得知我曾经读过的几本书都是刘老师的译作,而那几本书都是我非常喜欢而自掏腰包买来的,曾经很仔细地阅读过的,呵呵,造化弄人,今天不经意间竟然遇到译者,真是相见恨晚,入得宝山,哪有空手而归的道理,因此,向刘博士索要他的其他译著,刘兄慷慨地把新作《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上下相赠),真是大大收获,喜出望外,刘兄骨子里是一个文人,在中国的语境下,文人自有文人的风骨,这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因为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一个文人。呵呵,不过刘博士可是科班出身专业搞文学的职业文人,文笔之精妙,那是我学不来的,俺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业余的文人,另外,他的文风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那类:朴实、感性、通透。这两本厚厚的《纳博科夫传》,六十万言,翻译耗时20个月,对于任何个人来说,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自认英语水平有限,仅仅止于自己看懂程度,实在不敢轻言翻译,按照美国哲学家奎因的说法,翻译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译事之艰辛,刘兄之努力,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先祝贺一把。这本书将会是我假期里最好的精神之旅。

纳博科夫(1899-1977)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作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也是当代的一个典型的技术型作家,文笔与构思异常巧妙,翻译起来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我本人比较喜欢俄罗斯作家的文字,可能与中国的国情有关吧,往深里说,还与我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情怀有关。佳林兄在译后记中说:“译后记有点像影片的片尾,观众大多早已起身离场。”对此,我是心有同感的,不过,我要告诉佳林兄的是:我愿意是那个在散场的忙乱影池中的最后一批安静的欣赏者,也愿意在曲终人散之际,一个人坐在那里,安静地吸着香烟傻傻地品味着那些源自心灵的感动。不论怎样,我知道我的生命中是不能没有那些迷醉与感动的!

附录:前日我所教的公共课的一个班上有同学来信,也是令人感怀,这两日一直串课,没有及时回复,今天午后,在安静中写下了一些文字,为了表达我的那份心情,回信说了一点自己的想法,并祝福大家好运。希望我们的每一次思考,都能让存在者的存在得以呈现。

小田你好!

来信看到,谢谢理解,我真的很高兴。只是这两天都在上课,准备课件等事情,总是让人不敢松懈,所以迟复。这个班级让我感觉比较欣慰的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在努力思考,这就足够了,当上课在某些时候、某些人的心中成为双方的一种心理折磨的时候,其实老师和学生两边都受伤了,呵呵,好在我不喜欢或者还没有习惯绝望,毕竟还有一些如你一般的同学们在,那就是我这样的老师尝试顽强坚持的一种理由。人活着其实总在为活着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这个理由应该给人带来动力和方向,否则活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和困难的事情。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我在内心里还是比较喜欢孟子的,那是真正的佩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佩服,与尊重有关。至于孔子,则同意黑格尔的说法:它是一个智慧的、世俗的、懂得生活技巧老者而已(原话记不得了)。而孟子则代表了一种勇气与自负,这点恰恰与丢失的中国梦想有关。可惜,我们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是扬孔抑孟,道理自然不需多说,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些内在的隐秘。学文科的茫然与苦衷,我是深有体会的,但是一个成熟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一些无用之人,以勇气和执着为他所处的时代甄别常识,剔除虚假的意识形态,做出思想上的探索,这是人文学者的使命,作为回报,那就是后世的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泱泱五千年,总有一些心灵在贴近地面的地方,聆听远方的信息,即便说出真相,石化肉身,也是值得的。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苦恼与问题,但是,寻找清晰与觉醒应该是我们的责任。当文字写到这里的时候,竟然心潮起伏,不说了,谢谢你们,还有那些给我坚定信心的同学们,遇到你们是我的荣幸。课程已经临近结束,如一段旅程,车快到站了,很多旅客开始收拾行李,很少有人会有心情去欣赏临站前的风景,也许那是一段注定被忽视的风景,是到了该说告别的时候了,但是别忘了,思想的旅程刚刚开始!它与未来有关!

 

祝福你们!

 

李侠6-13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335183.html

上一篇:博客三周年记:丁香岁月以及那些没有胜利的战斗
下一篇:虎年微言之三:另一种江湖——藏天下于天下
收藏 IP: .*| 热度|

23 武夷山 李霞 孟津 阎建民 陈绥阳 杨远帆 曹聪 梁建华 张焱 杨秀海 刘立 李宁 马丽丹 刘艳红 刘圣林 魏东平 吕乃基 杨芳 苗元华 张天翼 蔣勁松 陈辉 christine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