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从“突击队”到“敢死队”——与李小文先生商榷 精选

已有 5918 次阅读 2009-6-3 13: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从“突击队”到“敢死队”——与李小文先生商榷

李 侠

刚刚看到李小文老师的博文《突击队想转鲶鱼也不易》有些感想,说出来就教于各位博友。老师在文中第一段,引用曾国藩的例子,来说明体制内对体制外的打压。依愚见,这点在其他领域也许是成立的,但是在科技体制内是完全相反的,即体制外的往往打压体制内的(当体制内的比较薄弱的时候,尤其如此)。君不见这几年哪有几个国内学者敢于打压体制外的现象发生,即便自己做的工作还将就也罕有这种现象发生,相反倒是体制外的常常可以尽情攻击体制内的。当然这种情况与绝对实力的差距有关,但是,这个现象应该是普遍成立的。君不见,体制外的任何人都可以尽情地埋汰体制内的教工、博士甚至更高级别的科研人员,试问,我们敢吗?至少我不敢,但我又真的知道,很多人并非体制外想象的那样差,他们也在日以继夜地绝望地努力工作,谁又关注过他们?对于为生存的战斗,我总是尊敬的。

坊间所谓的体制内对体制外的打压,一个常见的解释就是“利益分配说”,尤其是深得马克思观点影响的中国尤其爱用这个解释一切,虽然有些俗气,但也不无道理。不过实话实说,即便有这种担忧,也是杞人忧天而已,国内很少有学者能够直接影响国内资源的分配,能够分得一杯羹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这就决定了与体制外的分歧不是利益,而是平等与公平。平等与公平与承认有关,在科学界承认永远是硬通货,当承认机制被垄断的时候,不满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就是我所谓的“中国科学界在为承认而斗争”的实质所在。

先生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我也听说过,这就是目前中国人才政策存在的大问题(刚刚为一个刊物写点这方面的东东,日后贴出):短期性与功利性。这是中国特色的东东,已经没有了深说的必要。问题是突击队的未来该怎样办?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条路:其一,努力争取官方兑现承诺,真正体现中国科技尖刀连的作用;其二,被整体收编,成为某个大佬或者财团的尖刀连(如果仍然是国内的买家,那就演变为鲶鱼效应了),好歹能维持科研的不中断。第三条道路,就是由突击队再转变为国际雇佣军,由于北京所高人很多,成为国际雇佣军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这里有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即搞科研也是吃青春饭的,一旦错过那段时间,也是无法再次成为雇佣军或者尖刀连的,谁来关注他们的未来呢?

综上,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从突击队、尖刀连、雇佣军再到未来的战神,有一个阶段是不能回避的,既然大家都是吃青春饭的,那么在我们考虑成为突击队员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内心签署了一份契约,即在内心中,我们首先把自己当作敢死队员,然后按照买家出价的情况在选择突击队、尖刀连与雇佣军的身份,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今天的科学家也是一种职业,没有什么神秘的?做科学也许最大的乐趣在于,即能活得有尊严,又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把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发挥到淋漓尽致。从而让自己与历史有了某些不经意的关联,问这个世界上还有哪种冒险行为有这般收益的?所以当敢死队员也是值得的。

下午还有事,赶紧吃点面条,先说到这里,就教于李先生与诸位博友!

2009-6-3中午于南方涂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235844.html

上一篇:从普遍语法到心理模块——先天论视角下的认知构成性假说
下一篇:从思想语言到心的计算理论
收藏 IP: .*| 热度|

24 杨玲 刘全慧 廖永岩 曹成 王桂颖 刘玉平 艾云灿 刘进平 高星 曹广福 孙学军 朱志敏 王德华 肖重发 吴飞鹏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王福涛 魏东平 陈应泉 郭磊 侯振宇 airenao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