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像与契机:中国应捍卫科研生态稳定乘势而上
李侠 谷昭逸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自然》杂志近期发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1650名科学家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因特朗普政府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希望离开美国,选择欧洲或者加拿大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下一站。
4月1日又传来消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新任院长巴哈特查亚(Jay Bhattacharya)上任伊始就宣布重大人事改革,NIH四位资深研究所所长被同时解除职务。不仅于此,NIH正面临科研经费大规模消减以及超2万名员工将被裁员等一系列问题。美国科学界的剧烈动荡与科学家的外流倾向仅仅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出台各种荒腔走板政策的一个缩影而已,它对美国科学界的伤害与影响未来将需要很多年才能修复,只不过到那时世界科学界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对于美国的内政,我们不感兴趣,不过这个事件对于所有国家的科技界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在笔者看来,这个事件对于域外国家而言提供了两个朴素的道理:镜像与契机。
所谓镜像,无非是镜子中的影像反射而已,借用这个隐喻是指,如果按照美国科技界的改革模式运作,我们将得到几乎同样的结果,如同照镜子一样。对此,我们不妨以大幅削减科研经费的变革举措为例。特朗普政府宣布将大幅削减科研机构的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科研机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用于补偿科研机构为了项目运行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相关管理等费用,以及绩效支出等。间接费用锐减的一大显性后果就是迫使美国多所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不得不削减博士招生名额以应对经费不足。它的隐性后果则是削弱科研活动中的辅助性支撑条件,导致科研行为停摆或者搁浅。特朗普在科技界的激进改革看似有力遏制了科研经费的浪费与瘦身了科研机构的臃肿与冗余,但是,现代科技活动大多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在活动边界很难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保持经费的适度宽松与人员的适量冗余是维系科技系统正常运转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特朗普政府的这项改革导致整个科研生态系统出现混乱的时候,至少短期内可以预见美国科学界将被迫出现调整性延误,在科技竞争如此白热化的当下,很多机会将稍纵即逝。在大科学时代,科技政策是科技发展的最大外生变量的命题再次得到印证。这一切皆源于,任何改革都受限于自己特定的边界约束,当变化量超出人们预期的时候,整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没有对此做好准备,恐慌与不满情绪会随之快速增加。人类社会发展史无数次证明,越过边界的改革不仅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还会带来更加难以处理的问题,即群体心态的修复,这是比社会秩序的恢复更难的问题,毕竟个体的心态与对未来的预期有关,而激进的变革会破坏人们形成预期的心理模式,当新的模式没有形成的时候个体不可避免地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担忧。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技界遵循同样的道理,而且,科技领域的进步更仰赖于少数人的预期与选择,因此,即便激进的变革也是有边界的,不能完全采取推倒重来的做法。
科学中的剧烈变革与社会中的剧烈变革遵循同样的规律,物理学家海森堡在谈及科学革命时曾说,“只有这样的科学中的革命,亦即那些研究者谋求尽可能少的变动并且把自己局限在某种特定的、已明确规定的程序内解决问题的革命,才会被证明是富于成果和颇有助益的。(相反)那些想要清除一切或非常随意地改变局面的企图,将会导致全面的混乱。在科学中,只有走火入魔的狂热分子才会试图推翻一切,而且无需赘言,所有这类尝试都会彻底失败。”简而言之:维护科研生态环境的稳定就是在实实在在地助推科学发展,反之亦然。
美国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写过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他认为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新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单一的全球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是平的。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借助于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的追赶速度太快了,以至于那些发达国家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现在出现的所谓逆全球化与脱钩不过是少数发达国家对这种变化的过度应激反应而已。就在笔者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美国单方面宣布对全球加征关税,弄得全球经济风声鹤唳,美国这种自杀式的经济阻击固然会加剧被加征国的经济动荡与困难。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是徒劳的,也是不可取的,全球化趋势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逆转的,除非人类想退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时代,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有着世界上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与产业链,再加上低成本的丰富人力资源,导致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换言之,中国制造成为了世界制造的成本洼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优势在世界产业链上是具有巨大粘性的。同样,我们可以把这套经验模式移植到科技领域,从而在科技领域形成比较优势。目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体量,无论从人、财、物的投入规模到学科的完备性上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科技大国,潜力巨大。面对美国无休止的对中国科技的疯狂围堵,短期内它们的小院高墙固然会给我们增加很多困难,但长期来看,我们只需要做好如下三方面的工作,就既可以摆脱困境,又可以再次成为世界科技界无法脱钩的存在,并有望真正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首先,无论时局如何变化,坚定捍卫中国科研生态环境的稳定。科技的发展对科研生态环境是高度敏感的,上述美国政府对科技的干扰已经实际上影响到部分科学家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选择,科技史上这类案例非常多,如德国在二战前的反犹运动让很多优秀科学家逃离德国最终导致德国科技的衰落等;其次,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下,利用已有的良好科研基础设施(人、财、物、学科以及生态环境等)积极吸引国际科技人才,将中国科技界打造成为世界科技人才最向往的乐土。科技领域有时候会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发生整体面貌的巨大改变,即便那些要离开美国的科学家没有被我们吸收而是转投别处,也达到了稀释与消解美国围堵中国科技的力量,此消彼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卓越是无法脱钩的,保持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卓越是战胜所有困难的根本出路。纵观这十年的世界变化,我们经历了文化战、贸易战、金融战,再到今天的科技战,客观地说,所有我们熬过的每一场艰难战役,无一不是因为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结果。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时代,科技是所有社会发展的唯一引擎,而且科技的供给是所有领域的上游,这一战的过程将会是艰难的,如果这一战我们坚持下来了,那么从今往后便再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挑战,从此也彻底摆脱了各种脱钩断链的威胁。为了实现科技卓越的远大目标,我们当下必须加快改革那些阻碍中国科技发展、人才成长的各种退化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凤凰涅槃的勇气重塑中国科技的尊严与荣誉。特朗普政府的这一波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应该成为我们的镜像,以免重蹈覆辙;固然当下形势凶险,但我们已经积攒了比较雄厚的科技家底,通过理性的策略安排可以安然度过这波惊涛骇浪,从这意义上说,它们的这波围堵也将成为中国科技腾飞的契机。
(李侠,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谷昭逸,博士生)
【博主跋】感觉博客已经好久没有更新了,日子过得忙忙叨叨支离破碎的。这篇小文章是前几天写的,现发在2025-4-14日的《三思派》微信公众号上,与李辉博士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5-4-14于南方临屏涂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