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忙学位点自评材料的整理与会议的准备工作,16日看到李宁教授来沪的消息,见缝插针邀请李宁教授来交大做一场学术报告,宁兄百忙中欣然同意,非常高兴。我也是好多年没有看到李宁了,人生中的相逢总是会让我们在未来的回忆中不再空空荡荡,关于时间与过去的流逝不再是没有根基的在记忆中漂浮着,一切遇见都是难忘的。
李宁教授介绍了多种理论框架模型,并用这些模型解释了两个中国最成功的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报告非常精彩,具体内容就不介绍了,期待李宁教授的文章早日发表。演讲中提到了两个成功案例分别是:
1、《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12年科技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个科技规划,规划确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从中综合提出12个重点任务。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的。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这就是我们目前正在运行的第三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具体内容不详。出台背景:2019年4月26日,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基础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启动会在京召开。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黄卫,党组成员、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李静海出席会议并讲话,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主持会议。
这两个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在中国科技政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也被各界公认为是相当成功的。至于它为什么成功?有哪些经验教训?我们是否会在科技政策制定上形成路径依赖?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李宁教授对此做了很好的分析,我这几年也在想能否招一名学生做做当代中国科技政策史,这将为我们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一手的经验总结。
李宁教授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了金顿的多元流模型,这是一个很棒的模型,是美国政策专家约翰●金顿于1984年提出来的,距今整整40年了,借机对这个理论的影响简单介绍几句:
The multiple streams framework (MSF), developed by John Kingdon in 1984 (with a major update in 2010), is a well-respected approach for analyzing policymaking across a variety of policies and countries. Hundreds of English-language journal articles using MSF have been published demonstrating its versatility and theoretical richness. Indeed, it may be that the policy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menable to the use of the MSF over time, with complexity and “a post-policy” world becoming more ingrained in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大意是说:约翰●金顿(John Kingdon)于1984年开发的多元流框架(MSF)(2010年进行了重大更新)是一种用于分析各种政策和国家的政策制定广受好评的方法。数百篇使用MSF的英文期刊文章已经发表,展示了它的多功能性和理论丰富性。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环境可能越来越适合使用MSF,复杂性和“后政策”世界在政府决策中变得更加根深蒂固。
李宁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讨论热烈,由于下午有课,无法与宁兄小酌两杯,很是遗憾,期待以后再交流!
说明:文中金顿教授照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4-10-21于南方临屏涂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