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一个共情丰富的社会是一个好社会

已有 527 次阅读 2024-10-9 11:5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Empathy-is-about-finding-echoes-of-another-person-in-yourself.-Mohsin-Hamid.jpg

一个共情丰富的社会是一个好社会

吕慧云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共情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能力,这种能力是人文社科学者们建构的还是原本就有其生物学基础?通过对近30年的关于共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有力地证明共情有明确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运行机制,在这个进程中也可以发现相关理论的发展演变情况。现有研究表明,共情的神经机制由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系统与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系统共同构成,且受环境与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共识性的共情概念。基于共情理论,我们还想验证三个问题:首先,共情能力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其次,共情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第三,共情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共情与个体生命。共情是一种重要且隐秘的神经活动。每个人都有共情的潜力,其基础来源于神经生物学的固有机制(如镜像神经元等),这是共情的先天基础。对于共情的后天培养来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塑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关系模式。个体的共情能力因人而异,有人总体表现强,有人表现弱,如果再把共情细分为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两种类型,我们会发现即便共情能力很强的人,其内在共情构成也是不同的,例如,对那些情绪共情特别敏感的人来说,需要更多地觉知自我与他人情绪的差异,以及自身感受的来源,并通过认知共情加以调节,以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平衡。否则,经常共情他人会不断激活自身的情绪反应,导致个体情绪困扰和疲惫,如坊间所言:圣母心泛滥。

已有的研究充分显示,提升共情能力对个体而言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与幸福感;在社会交往层面,共情有助于个体融入社会、建立私人社交网络,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犯罪率,并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其次,共情与社会秩序。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如果每个个体的共情能力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激活与释放,那么整个社会将呈现出和谐、有序与幸福的局面。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与文化究其诸多功能而言,其中一种功能就是通过设立一些明确的伦理规范,从而明确行为与想法的善恶边界,并用友爱的教育塑造其信众的共情能力,从而让整个社会的共情力量丰富而强大,从而进入一种有序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宗教与文化在群体共情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缺少这些支撑条件,那么群体的共情能力的发展将被抑制,整个社会共情能力匮乏,这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冷漠、自私、无序与悲惨,这样的地方肯定不是人类生活的乐土,纵观当下世界的现状,可以充分印证这种观点。

第三,共情与社会经济发展。共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更有效的沟通与信任。共情能力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对自我和他人的更深层次理解,还能在社会整体层面上增加信任、降低沟通成本。社会信任对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易成功至关重要,因此,提升共情能力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提出“信任半径”的概念,意指信任如何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所谓社会信任半径是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信任的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个体之间的信任程度及其向外扩展的能力。在信任半径较大的社会中,信任能够超越亲朋好友,扩展至更广泛的社群和陌生人,从而促进社会的整体稳定与合作;而信任半径较小的社会则更容易出现社会分裂、矛盾增多以及较高的交易成本。扩大社会信任半径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降低沟通和交易成本,进而提升社会效率与和谐度。从宏观角度来看,共情能力强则能够扩大信任半径,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反之亦然。福山在其著作《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中区分了两类社会:低信任社会和高信任社会。低信任社会中,信任仅建立在血缘关系上,信任半径止于血缘边界,血缘之外缺乏有机联系,个人之间如同一盘散沙。而在高信任社会中,信任超越了血缘基础,扩展至更广泛的社群,通过无数社群和团体作为中介,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任网络。基于上述理解,福山认为东亚的中国、韩国都属于信任半径较小的低信任度国家,因此,这两个国家很少出现像日本那么多的超级企业。

市场经济就其运行规则的底层逻辑而言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扩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捍卫信任的底层逻辑的牢固性,人类发明了社会契约,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对于脆弱的信任机制的捍卫。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共情的作用被严重低估,导致中国社会的共情能力比较孱弱,由此带来的信任半径也比较小,防范意识成为生存的一种基本配置,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着不信任、冷漠、无情的氛围如影随形,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假货泛滥、假话盛行等等,各种信任匮乏的状况不一而足,更为严重的是,群体间从生活领域到经济领域的交易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中国社会的整体文明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质量。

春秋战国时的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如果说,长期的经济匮乏以及严酷的生存环境是导致中国人彼此之间呈现出集体性的低共情与低信任的原因,那么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们整体上已经摆脱贫困正在进入小康社会,我们已经有条件系统地改变这种双低局面,近年来一些反映共情能力提升的可喜变化已然显现并增多,假以时日,从个体到社会的信任度也将会逐步提升,交易与沟通成本会逐渐降低,整个社会的信任半径也将随之扩大。这也是在单向度社会日益扩张的当下,伴随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无用的人”的时代,关注共情已成为我们自我拯救与保卫社会的基础性准备,否则我们还有更好的应对工具吗?毕竟笔者坚信人间爱无荒年。

总之,一个共情丰富的社会是一个好的社会。

OIP-C - 2024-10-07T152148.810.jpg

OIP-C - 2024-10-07T152517.158.jpg

ClearIAS.com-7-1.png

【博主跋】这是前天夜里修改慧云同学论文的结语部分,留个纪念,祝她一切顺利!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4-10-9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1454463.html

上一篇:苏经天的《新AI与新人类》
收藏 IP: 114.84.32.*| 热度|

14 汪运山 何青 宁利中 王从彦 王涛 逄焕东 武夷山 郑永军 刘全慧 杨正瓴 钟炳 周忠浩 崔锦华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0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