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侠
一位研究生同学的来信 精选
2018-11-15 11:46
阅读:10736

 8caff51f.jpg

李老师:

您好,我是您自然辩证法课上的学生周天燊,前几次下课跟您交流,因为时间原因没能详细展开我的问题。所以给您发这封邮件。

因为是零零散散想到的问题或者想法,所以可能思绪会比较乱。

1、“太阳底下无新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觉是,似乎天底下的道理(除了一些前沿的科学技术问题),基本上在过去就已经被很深入的讨论过了。因此对于某些问题,虽然自己有一点点想法,但是一看书,早就发展到很深入的地方了。关于哲学书籍,西方哲学史了解过一些,不同哲学家的思想也了解过一些,但是真正阅读那些哲学家的著作,一个问题是有些书特别晦涩难懂,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哲学家提出的观点都被后来的人反驳或者推翻,所以您觉得作为兴趣是否有必要看那些哲学原典? 简单的看了笛卡尔和休谟的一两本书,觉得已经挺难的,更不用说德国那几个哲学家的作品。

2、哲学对人的扰动问题,看哲学真的是能够改变人对于世界的原本的认识,把一切很熟悉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陌生,同时也很容易就打破原有的价值观等各种观念的根基,有些问题似乎开始思考就没办法完全不管它而生活(如生活的意义),因此哲学对于人很有可能是有害的,当一个人的天性和思考能力以及性格无法承受对于某些问题的反思的时候,人就容易被压垮。所以,学一些哲学的内容,思考一些问题,一方面带来自身知识的收获,另一方面却也引发过度反思的局面,十分困扰生活。不知道您对此有何建议?而且我也觉得好像哲学史发展到康德黑格尔之后,就没有特别大的发展突破,而且各个哲学家又各自有其哲学体系,对于人和世界的认知似乎更多交给心理学和科学,所以是否像尼采所说“哲学已死“?(这个结论实在是基于特别浅薄的阅历,对现代哲学没有特别多的了解)所以我也在考虑,不多的阅读时间是否还需要花在探究没有定论的哲学问题上,还是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经济学、心理学或者小说等。

3、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问题,有一度特别的虚无,觉得原本心安理得的生活充满了怀疑与无意义感。我粗略看了您推荐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认为自己的问题有一部分可以归结于死亡焦虑(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一部分作为个体存在于世的存在孤独以及面对生命普遍意义的探寻而无所得的无意义感,书中引用的休谟的话:“虽然理性无法驱除这些疑虑,但幸运的是,大自然本身就能满足这个目的,用某些嗜好、生动的感官印象消除所有的疑虑,治疗我的哲学忧郁症。我吃饭、玩西洋棋、聊天、与朋友愉快相处,经过了三四个小时的消遣,我再回到这些沉思,它们此时显得如此冷酷、勉强和荒谬,我的心无法再进入这些沉思。”就连休谟也需要这些活动才能免除思考意义问题的困惑。似乎书中的结论就是沉思于生命意义的问题并没有多大益处,而是要沉浸于生活之中,从利他、创造性、自我实现等方面获得意义感,“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让这个问题消失”,我接受了这个想法,因为一点点的怀疑下去,似乎就容易走向虚无主义。个人认为至少真理、艺术以及德性都是值得一生追求与践行的。只是在生活方面,我们很难从容的追求这些,总是为了外在的琐事或者必要的物质条件积累而消耗时间与精力,又或者是因为自身怀疑与纠结等问题产生十分严重的内耗,不知道您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疑问,又是如何解决的?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宽泛又缺乏针对性,总结来说可能是在问何为良好生活?

3、关于美,美似乎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美有没有客观标准?说有,又难以找出来,说没有,又不能完全接受。休谟有一个说法似乎是:“美没有客观标准,但是不同的人审美能力有高低”,看起来是个不错的解释,但是似乎又像把问题推到了人的审美能力如何定高低上面。假如同一个画派,有一个发展阶段,丰富技法等等方面,不同人的审美高低有两方面,一方面最常见的就是画家能够看出正常人看不出的颜色、画笔技巧等等(这与您说的先有理论再能看世界的说法有点类似),从这一方面来说难道审美标准就是比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吗?另一个区别就是很飘渺的感受体会,确实有人能说自己欣赏艺术获得十分丰富的感受,但这在人的认知机理得到完全破解之前也是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而这是对于同一个流派,要是对于不同流派比如中国画和西洋油画,或者音乐和美术这类艺术形式,则更加难以比较。还有就是对于某些艺术,比如印象派,个人而言不太能欣赏,或者大多数人不以为美的时候,这个时候个人倾向于认为是自己的审美能力没达到一定标准,肯定不会认为是那些作品的问题,但这种看法也会造成定势,也许就是有所谓“故弄玄虚“的存在,这又该如何看待?想问您关于美的看法。

4、价值观相关,与美的问题类似,价值观、道德观都不像具有客观标准。不同的人的价值判断,或者道德选择,从现实经验来说各有不同,从理性也没办法推论出来。如同桑德尔的《公正》这本书中,抛出了很多道德观念选择,功利主义、康德式道德律令、自由至上主义者的选择等等,各种有其道理和缺点,这就相当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诱惑。我自身有一套价值观念的转变,比如认为传统的哲学、文学是有价值的,而很多畅销书、成功学、综艺节目等等是缺乏价值的,但是对很多人而言并不如此,这些大众文化就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和审美。我也是大众的其中一员,我也不能说我的审美高于大众。并且当个人的价值选择与大众潮流所不符合的时候,往往要承受一定的孤独。似乎我的某些价值选择偏离了整个文化氛围的主流价值观,比如自由主义成分,这让我对自身的思想发展与未来的处境有所担忧。不知道您对这种发展倾向有何建议?

 

虽然还有很多细碎的问题,但是比较想与您交流的是这几个。思绪比较凌乱,因为觉得自己并不擅长思考问题,思绪总是点状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没法把知识结构连成片,我所追求的也是希望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有一个比较自洽且合理的知识架构。这学期听您的课特别亲切,因为您总是把我从不同地方看到的内容串在一起讲了出来,显得特别熟悉。初看哲学时为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而深深震撼,在您这门课里,我也记住了柏拉图说的“永远要走向上的路,追求真理和正义”。期待您的解答。


 

李老师:

你好,上一封邮件发给您的时候,我还未看过您的博客,于昨天选择性地阅读了您这十年来的文章,我的问题您会如何回答我想大概已经能知道答案了。

看了您很多文章,如您博客签名所说,也算是跟着阅读了您作为一个思想者得思想历程,很多地方读起来十分感动。作为一个后辈和学生,我不能说我懂你,但是有一部分情绪和心情我想我是能够理解的。印象比较深的有“写作是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不在乎与力所能及”等,还有一些带有生活经历的文章。我很享受阅读的过程,因为于我而言阅读是跟作者的单向交流,跟着作者去体验他所经历的人生,他所感悟于领会的道理。有一点习惯可能跟您有点想同,现在更偏向阅读“已死之人“的书,人生苦短,时间会淘汰掉很多不值得阅读的文字,也因此没办法再跟作者产生直接的联系和交集。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在现实中与他人做这样的思想交流,可以说一年前我还没有稳定的三观,回想起来基本上都是教育环境和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观念灌输产生的,从没自己认真的思索过。近一年以来经过某些事情与接触了哲学之后,对生活、对世界、对自己、对许多问题才开始有一些探索和领会。虽然这个过程伴随着疑惑和痛苦,至少回首起来,我觉得收获很大。听您上课的时候有一句疑惑不知道懂得这么多道理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您博文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对此我的看法是肯定的,借用诗人勒内·夏尔的话“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对于热爱真理和知识的人来说,简单又单纯的快乐,虽然能体会到有其幸福所在,但是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走向上的路不一定能给孤独带来至善或者利益,也经常需要付出代价,但是这个代价是一个哲学家思考的清楚也愿意付出的,如同我们喜欢的斯宾诺莎一样。虽然我表面有很多选择的疑惑,其实我知道自己内心算是坚定的,文化是有高有低,大部分文化产品是庸俗的,虽然很多层级依旧在我的水平之上,但是我所追求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够领略到更深层次的美,这必然是一个窄化而又孤独的道路,总会有曲高和寡的一天。我只是担心有一天在现实面前自己会失去了这份坚定。

关于焦虑、孤独和挫败感我也时常在您的博文中有所体会到,这恐怕是任何一个缺少天才才能又有一定理想的普通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像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那样,抛弃世俗的一切,就是为了把生命中的才能一点一滴不落下的绽放出来,为了得到自我而不惜抛弃全世界的经历和人生态度是我所特别欣赏与崇拜的。虽然没读过尼采,但是我猜想这可能与他的“超人崇拜”有一些相像,但我也在怀疑天才绽放的同时,他所忍受的代价和痛苦又是非是我能承受的?我相信我没有这么大的勇气,骨子里,我是妥协的。我看到一些您对自己的鼓励和打气的内容,虽然只是某些时候的情绪,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您表面看起来确实是热情、乐观、向上的,但是底色有悲凉的成分。我想,我所疑惑的意义缺失问题不仅您也遇到过,恐怕也您一直没解决的问题,因为您一直在忙碌的事情,其实也是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意义感。对我来说,我也接受存在主义的思想,萨特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也介于此,我没有滑入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我对这些“主义”理解很浅,但是不妨碍我愿意使用他们来表达我的意思。近一年以来,我深深感到自己有一种时空的错位,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上千年前至几百年前讨论的;另一方面,关于存在主义,战后四十年代在欧洲流行,八十年代在我们国家流行,似乎都是满足了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意义的缺失感,而我居然在这个时间节点有一些共鸣,我也不禁感慨我似乎不太像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所有的心态。

德尔菲神谕说的“认识你自己”,可能每个人这一生都在通过不同方式来发现和认识自己,不仅认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是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我不相信人有什么必须走的道路,从人生的可能性来说,每个人都有理由会后悔,“更好是好的敌人”。但是一方面,不做过高的期待能很大的提升个人幸福感,也就是常说的“知足常乐“;另一方面,人也应该努力去追寻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您引叶芝的诗句:必须为准寻美好而保持勤恳,相信也是这个意思。王安石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人不能把幸福感建立在与他人比较上,这是不可控的事情,每天能比原来自己变得更好一点,哪怕不多,也就够了,虽然这明显是鸡汤,什么叫更好,不进步或者退步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不妨碍其对自己的鼓励。顺便说一句,我也很喜欢”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南山“这句诗。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我想对我而言,来到这世上,能够明白一些道理,拓展自己的概念框架,能发现琐碎生活背后存在的美好,能欣赏各类艺术的美感,能够沉浸到生活中各种活动,足以,成功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而是一个结果,与快乐同。

这份邮件既写给您,也写给自己。思绪凌乱,希望我表达出了我想说的意思。

【博主跋】这两封信是我《自然辩证法》课上的小周同学写来的,可以看出他看了很多书,也思考了许多问题,这些有趣的话题,有些是我能回答的,有些也在思考中。这几日实在太忙了,过些日子我会简单就其中几个自认为还有些想法问题给出一些个人说法。昨日匆忙把市里的一个课题结项,这一周终于没算白忙,也算了却一桩心事,接下来我也要调整一下身体。

小周同学是我这几年遇到的最爱思考的同学之一,看到年轻人还能安心思考一些与生活有些距离的问题,实在是一件欢喜的事情,也希望他保持这份热爱。这封信得到小周同学授权,特此说明。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18-11-1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11463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