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存宽
红色预警应对北京雾霾“小试牛刀”?
2015-12-10 09:04
阅读:3002
标签:雾霾, 红色预警, 小试牛刀

此次发布红色预警,政府存在顾虑:有效准确预测,则说明红色预警启动时机到位,公众也会为应急措施叫好和买单;若污染持续时间不长或不爆表,公众质疑、议论声音,也许将会从调侃雾霾到吐槽预测能力。

12月7日晚,北京市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预警时限从8日7时至10日12时,将采取中小学停课,车辆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和削减大气污染程度。此次预警是最高级别预警,是自2013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后首次启动红色预警,也可说是2016年1月1日即将实施《新大气污染防治法》 “重污染天气应对”的一次演习。

 “预”解释为“预测”或“预案”,“警”理解为“警戒”或“警报”,“预警”是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性的感觉,以预测为基础,是在预测的前提下采取应急性的应对措施。由于此次重污染预测将持续时间达72小时以上,按照今年3月修订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要求需发布红色预警。预测本质上存在准确性与不准确的特点,是一个概率性的事件;正因如此政府存在许多顾虑,主要表现在若能有效准确预测未来重污染程度则说明红色预警启动时机到位,公众也许会为应急措施叫好和买单;若污染持续时间不长或不爆表,那么公众的质疑和议论声音将会从小到大,从雾霾的调侃到预测能力的吐槽。

从客观角度而言,不管预测是否准确和预案设计是否科学,实际上,预测(预案)与结果两者相互作用,并不是一个单向关系。一方面,空气污染未加重或持续72小时,并不能说明预测不准确。其可能恰恰证实了应急措施发挥了应有作用或执法部门监督落实到位,这使未来发生的污染问题有所减轻,比事后再做补偿好得多。从较早的奥运蓝,去年的APEC会议和今年的阅兵等多次事实经验可知,成功的各种蓝都得益于提前采取措施,其结果是雾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减甚至避免,也证实提前干预行之有效;另一方面,若空气污染加重或持续时间长,并不能说预案并未发挥作用,此时反思预案作用比探讨预测是否准确显得更有意义。空气治污并非几日之功,机动车限行,上千企业停产等措施也许不能减缓污染程度或削减峰值;但从公众健康角度出发,学校被要求停课和减少外出活动等措施却发挥了关键作用,最起码减少敏感人群的暴露,降低人群健康的不利影响,也体现应急预案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的初衷,也可以说对空气预警宁可“过”一点,也不能不“及”。撇开两者逻辑关系,应急预案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成本:上千企业停业停产,中小学生停课和车辆单双号限行等严格措施可能使得社会成本过大,在“同呼吸”但并未“共命运”的背景下,社会成本该由谁来承当也相应考量应急预案公平性问题,也涉及到雾霾持续性治理的成功与否。

红色预警只是压迫性反应,其应急性措施存在碎片化和短效性,其不是常态,预警过后重在反思而不是忘了疼。总体来说,更多要求从顶层设计上考虑空气污染问题,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分配社会成本和强化政府监管等方方面面,在问题导向下应对雾霾挑战和推进治理措施。不论此次红色预警是否“小试牛刀”,消除雾霾除了“天公作美”更需“人们努力”,每个人不是旁观者和看客,而应是绿色发展的实践者……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将来不会再次出现红色预警。


——此文以《红色预警“小试牛刀”应予肯定》在《环球时报》刊出: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5-12/8139598.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包存宽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8156-94230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