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文
开心、纠结,再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精选
2025-9-20 17:43
阅读:2154

刚从朋友圈获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已经于2025年9月19日发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查询一下自己是否能再次入选。在查询过程中,算是心平浪静,没有惊喜也没有惊吓。

很庆幸的是,依然能够在“年度影响力榜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算是得了一个安慰奖。加上这次入选,已经连续三次入选,即2023, 2024, 2025。之所以说该奖项是一个安慰奖,是因为该奖项无任何的物质奖励,甚至连申请项目时,也毫无用处;但该奖项对我这种科研孤儿还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毕竟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毕竟想要入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之所以说不容易,那是因为参与者众多。

据悉,2025年发布的“年度影响力”榜单,是在全球806万名学者中遴选出来236,313名顶尖科学家。正如榜单的名称一样,入选概率在2%左右。

当然入选者无需自己申请,按照榜单制定的评价指标依次排名即可获得。这与国内的大多数奖项或者荣誉截然不同。国内的奖项与荣誉大多数都是逢奖必申,甚至还需要有人推荐,无人推荐,连最起码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该榜单对于像我这种科研孤儿,还是比较公平的。因为你只需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无需做额外的任何事情,也不存在人情世故之说。

该榜单主要基于Scopus数据库中的引用数据,采用了以下六个关键因素来评分:

1. 总引用量:考虑了科学家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同时区分了自引和他引,以更准确地反映学术影响。

2. Hirsch H-index(H指数):这是一个衡量既产出了多少高质量论文,又反映了这些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指标。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在其发表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各自被引用了至少h次。

3. 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这是对H指数的一种修正,考虑到合著论文的情况,更加公平地评价个人贡献。

4. 单独作者的论文:强调科学家独立工作时的成果。

5. 单独或第一作者的论文:重视科学家作为主要贡献者的工作。

6. 综合评分(C-score):这可能是一个综合上述指标的算法,用于最终确定科学家的排名。

仔细研究发现,该榜单对我这种科研孤儿,还是比较有利的。因为我的研究方向冷门,无论是总引用数,还是H指数,或者年度引用数都不是很高。但由于是科研孤儿,单打独斗。因此,发表的论文不少都是独著,即只有一个作者。

哪怕后来带研究生,论文作者也就只有两个,所以在这点上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毕竟一些大佬团队出来的论文,作者一看至少三个,多得还是十多个。

有时候感觉世事弄人,造化弄人。今年已经决定躺平了,连研究生都不打算招。结果,突然又得了个安慰奖,这对自己躺平的决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毕竟,自己还不是一无是处,做的东西,还是能够得到一些认可,收获一些安慰,现在只能走一步看步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忆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7932-1502806.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