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花世界的研究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U05077

博文

小偃22和陕农757

已有 4123 次阅读 2014-7-27 05:03 |个人分类:教学参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优质品种

安徽卫视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家做烙面的馆子,多年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好的收益之外,就是面粉独特。该面馆老板租了100多亩地,种的就是上面2个品种:这两个品种的面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烙出的面筋道。

 

高产小麦新品种“小偃22”

小偃22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而成,1998年8月破格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开始推荐参加国家黄淮区试和生产试验,2003年9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具有以下特点:

该品种属弱冬性,抗旱耐寒。株型结构好,株高80厘米左右,茎杆粗硬,抗倒性强。穗层整齐,穗方粗壮,多花多粒,结实性好,口紧不易落粒。白粒、千粒重45克左右,角质、品质好,是作面条、馒头的优质小麦,适口性好。中早熟,落黄好,综合抗病性好,耐病性强。

近年来,小偃22是在陕西省应用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的小麦新品种。它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亩产易达到500公斤以上,最高产量达700公斤以上,深受各地群众的普遍欢迎。种植范围和面积迅速扩大,近年已成为陕西省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500多万亩。另外,在河南、安徽、江苏、山西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大面积示范种植。

从2001年起,小偃22开始作为陕西省区域试验的对照品种。在近年生产和省区试(统计对照品种)中表现较大优势,表现出其高产稳产、耐病、耐寒、抗旱、适应性广等特性。在各种环境条件,粗放管理下容易取得较高产量,而且品质性状逐年改善。

小偃22的选育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偃22推广2003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小偃22已是继小偃6号、陕7859、陕229之后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品种。

1、适应范围 小偃22适宜于陕西关中新老灌区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及塬区旱肥地种植。也适宜黄淮麦区同类生态条件的地区种植,地力水平以350-600公斤为宜。

2、粗细播种 根据我们播期量试验,陕西关中地区在精细整地、墒情合适下,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5日,适宜亩播量6-9公斤,合理群体结构是亩成穗数40万左右为宜,播期播量具体应根据墒情等因时因地制宜。麦好在播,提高播种质量是争取苗壮苗全的关键,一般要求用机条播或耧条播。

3、肥水管理 施肥原则应是以底肥为主,氮磷肥配合,该品种耐肥水性强,一般亩施磷酸二铵50公斤,尿素40公斤。及时冬灌,适时春灌,结合冬灌亩追施5kg尿素,有条件地区可灌一次麦黄水。在抽穗后至灌浆期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4、病虫防治 播种前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可用1605+粉锈宁),或种子包衣,以防治地下害虫和黑穗病,小麦扬花期进行一喷三防,以防治麦蚜和赤霉病。

 

 

小偃22
 
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34
品种名称:小偃22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小偃6号×775-1)×小偃107
省级审定情况:1998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特征特性
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豫麦18号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叶色浅,叶片较长。株高88厘米,株型较紧凑,抗倒伏能力一般。穗纺缍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码密,结实性较好。成穗率较高,平均亩穗数42万穗,穗粒数34粒,千粒重38克。抗寒性一般,旗叶干尖较重。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和秆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容重798克/升,粗蛋白含量14.6%,湿面筋含量30.5%,沉降值36.2毫升,吸水率63.4%,面团稳定时间4.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8E.U,延展性22.6厘米,拉伸面积76.3平方厘米。
2产量表现
1999年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水地晚播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2.7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2%(不显著);2000年续试,平均亩产519.9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3.7%(显著)。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5公斤,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2.2%。
3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为10月上旬~中旬,每亩基本苗12~14万株,适时冬灌,酌情春灌,高产田注意防倒伏;注意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叶锈病。及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4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陕西关中地区中高水肥地早中茬种植。

 

 

 

 陕农757
 
1基本信息
陕农757是陕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与陕西省仪祉农校合作,以黄选2号和秦麦6号为材料,用花药培养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育成的中熟小麦新品种。[1] 
2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宽,绿色。分蘖力强,冬前大寨多而整齐,春季分蘖少,拔节期大小蘖分化明显,成株期叶片宽而披散,蜡粉重,蓝绿色,株型中松,穗层整齐。株高95厘米左右,茎秆粗硬,根系发达。穗长方形,小穗排列中密,无顶部和基部不育现象,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穗粒数40~45粒,中间小穗着粒3~5个,千粒重40~45克左右,亩成穗28~30万。[1]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冬前大蘖多而整齐,春季分蘖少;拨节期大小蘖分化明显;成株期叶片宽而披散,蜡粉重,蓝绿色;株型中松,穗层整齐;株高95厘米左右,茎杆粗硬,根系发达,长方形穗,小穗排列中密,无顶部和基部不育现象,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5克左右;耐寒;抗旱;抗倒伏;抗穗发芽;病害经陕西省植保所接种鉴定,对条中22、23、25号全免疫,对条中26、28、29、31号表现中抗和慢锈特点;白粉病、叶枯病和赤霉病等病害表现中抗、抗蚜虫;、比小偃6号晚熟1天;成熟黄亮;经陕西省农科院黄土高原测试中心分析,粗蛋白含量14.11%、面筋含量32%,赖氨酸含量0.34%,品质较好。[2] 
3区域试验
陕农757参加陕西省区域试验和咸阳地区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3.6千克,3年12点次平均比对照增产12.8%;参加生产试验,两年5点次平均亩产439.9千克,比对照增产14.9%。[1] 
4品种鉴定
经陕西省农科院黄土高原测试中心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4.11%,面筋含量32%,赖氨酸含量0.34%,沉降值40毫升。
经陕西省植保所接种鉴定,对条中22、23、25全免疫,对条中26、28、29、31表现为中抗和慢锈,中抗白粉病、叶枯病和赤霉病,抗蚜虫。该品种耐寒,抗旱,抗倒伏,抗穗发芽。
5培育机构
陕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陕西省仪祉农校。[1] 
6产量表现
1992年在眉县、长安等8个县试验,平均亩产466.5公斤,比当地对照小偃6号增产17.5%,1993年在乾县、泾阳等县试验,平均亩产425公斤,比对照增产15.2%,1994年泾阳县示范种植,亩产399公斤,比对照绵阳19增产18.8%,其中三原县陂西乡邓鹏种植2.5亩,实收1520公斤,平均亩产608公斤,1997年调查18个点1200多亩地,平均亩产491公斤。[2] 
7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宜陕西关中、山西、河南、江苏、山东等黄淮南片冬麦区种植,特别适宜于中肥地种植。目前已推广面积849万亩,增产小麦4.9亿千克,创经济效益3.4亿元。预计年种植面积可达670万亩。[1] 
经广泛试验和专家评定该品种适宜干旱肥地,水薄地和晚茬作物接茬地种植。[2] 
8审定情况
1997年8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9栽培技术要点
1、播种期陕西关中一般10月中旬播种,可适期晚播。
2、播种量每亩6.5公斤左右。
3、播种方式条播、撒播均可,但以条播较好。
4、群体控制基本苗12万,冬前亩总茎数45万,春季亩总茎数60万,成穗30万左右。
5、肥水管理以基肥为主,氮磷比1:15;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0-12.5公斤、P2O515-18公斤;播前结合整地施用80%氮肥和全部磷肥,结合冬灌施用20%的氮肥。灌水应根据降水情况决定。另外,在灌浆初中期,间隔7天,进行2次叶面施肥,每次亩施0.1kg磷酸二氢钾,促粒大质优。[2] 
参考资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4395-814964.html

上一篇:严惩中国特色的官僚主义
下一篇:查查天价培训班的学费去向
收藏 IP: 114.251.216.*| 热度|

1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